劉棟明(中)和工作隊員到貧困戶家中宣傳脫貧政策
“近期,借助市縣開通的務工專列,村里近千名滯留在家的務工群眾,已有三分之一有序返工返崗……”深夜10點,走訪歸來的廣西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派駐凌云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第一書記劉棟明毫無睡意,攤開筆記本,梳理分析疫情防控時期的脫貧對策。
根據計劃,今年浩坤村剩余貧困戶9戶48人要全部脫貧。為此,劉棟明戰疫戰貧一起謀劃。
追趕春光:
布局扶貧特色產業
浩坤村是“十三五”時期深度貧困村,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廣西自治區的一類貧困村。全村8個屯10個村民小組,共438戶196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7戶931人。
2018年初,劉棟明主動請纓擔任浩坤村第一書記。經走訪調研,他提出“建強一個班子帶動一方群眾,借助一灣湖水帶富一方百姓”的發展思路。以“景區+村集體+農戶”共建模式,引導幫扶貧困群眾參與發展民宿旅游等特色產業,多渠道促增收,生態旅游逐步成為支柱產業。到2019年,浩坤村整村貧困發生率降至2.43%。
2020年新春,附近一條快速路通車,這本是鄉村旅游的利好,但疫情導致景區封閉,外地車輛、人員進不來,對浩坤村的鄉村旅游帶來重創。
面對挑戰,劉棟明不等待,不觀望。他在組織動員群眾做好聯防聯控工作的同時,盡力將疫情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凌云縣被劃為疫情防控低風險區后,劉棟明當機立斷,全面恢復生產,把耽誤的農時搶回來。按計劃,浩坤村今年打算投入50萬元在巖流屯發展200畝桑葉基地、修建200平米蠶房、新建道路2公里。2月22日一早,劉棟明就帶領部分群眾趕到位于村內坤內屯的蠶桑基地學習種桑養蠶技術。
“桑園要大水大肥、注重病蟲防害,蠶房要通風透氣。”坤內屯的養殖示范戶羅宇熱情地介紹,逐一分享種桑養蠶經驗。
巖流屯的韋成良兄弟很受鼓舞,“相比之下,坤內屯的蠶桑基地條件不如我們,但人家率先發展起來了。”參觀完后,倆人決定租賃40畝地先干起來。
“防疫期間,3月31日前發展的產業,可在原補助標準基礎上分別增加50%,貧困戶一定要抓住機會、享受政策紅利。”劉棟明及時在微信群發布惠民政策,要求所有幫扶干部多走訪,將政策送上門。
“戰疫也戰貧,我們要打贏兩場硬仗。”連日來,劉棟明組織駐村工作隊員、村干部摸排貧困戶春耕生產需求,幫助選準特色產業,全村貧困戶產業覆蓋率已達90.58%。
一戶一策:
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
越到關鍵時候,越要繃緊弦、鉚足勁。劉棟明和村支書楊智朝商議后,緊盯脫貧各項指標,措施再細化、再落實,“弄項屯、巖流屯產業基礎薄,收入不穩定,要繼續強化勞務輸出;過細排查貧困戶危房情況……”
在貧困戶韋華存家中,劉棟明給他加油鼓勁:“華存,你家孩子多,房間少,生活起居不方便,我和鄉里商量了一下,準備幫你找塊地,先安置一處新的房子,你看如何……”量身定制的務實計劃說得韋華存連連點頭。
讓劉棟明掛懷的,還有“老大難”勞漢相一家。勞漢相今年57歲,77歲的老母親長期臥病在床,22歲的兒子賦閑在家,一家人蝸居在山坡上不到40平方米的小屋里,日常生活全靠勞家妹妹過來幫忙。
2月27日,劉棟明再次到勞漢相家走訪,溝通解決住房保障事宜,“結合危改政策,盡快給房子加層,下周就開工建設,趕早不宜遲。”一席話讓勞漢相吃了定心丸。
趁大批外出務工人員留滯在家的機會,劉棟明組織對所有建檔立卡戶排查產業發展需求、外出務工計劃、控輟保學等情況,將保潔員、護林員等崗位進行整合,將重復享受扶貧崗位的貧困戶進行調整,對就業較為困難的5名困難戶優先安置,使公益性崗位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實效。
3月2日,記者連線劉棟明時,浩坤村迎來了今春第一場暴雨。春雨洗禮下的浩坤村正在化危為機,煥發出人勤春早的生機與活力。
劉棟明第一書記任期原本到今年3月結束,可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有關規定要求駐村工作隊原則上延期到年底。眼下,劉棟明正和他的隊友們一起,向著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奮力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