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天空格外放晴。筆者來到貴州省黎平縣德順鄉稻田魚綜合示范種養基地。
“今天放了多少魚?”
“300多斤吧,大的可能有60斤左右,小的魚苗有200多斤。”
“那趕緊拿去放,保好了,過段時間拿去給貧困戶放養。”
基地里,正在與群眾交流的是自主擇業干部鐘家榮,53歲的他,容光煥發,軍人的氣質不減當年……
“這片稻田魚綜合示范種養基地有210畝,鐘家榮剛接手過來3個多月,這段時間,他每天都來到基地里,檢查水質和魚苗的長勢情況。”德順鄉黨委書記楊明偉介紹。
楊明偉書記說的鐘家榮,原任貴州省黎平縣委常委,縣人武部政委,他從軍20多年。2014年退役后,不改軍人本色,自主創業,積極投身發展產業,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多年來,黎平縣人武部對口幫扶聯系德順鄉,這是鐘家榮選擇在該鄉建稻田魚綜合示范種養基地的主要原因。
在黎平縣中潮鎮佳所村駐村干部的帶動下倡議下,2019年11月,鐘家榮注冊成立了貴州金豐漁業旅游有限公司,總部設在黎平縣中潮鎮佳所村。
為發展好產業,鐘家榮積極與縣內產業發展領頭企業溝通交流,引進先進技術,建魚苗繁育工廠,通過務工、投資分紅等方式帶領貧困群眾增加收入,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
有了目標和方向后,他便付諸實施。經3個多月的努力,公司投資600萬元,建起了1600平方米循環水控溫水產苗種繁育工廠,建起了稻田魚綜合示范種養基地223畝,形成了黎平金背鯉“種苗、孵化、養殖、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稻田魚產業鏈。
“一定要弄滿漿,但是搬石頭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別砸到腳,要按照標準來做。”在中潮鎮佳所村公司總部魚苗繁殖基地里,鐘家榮正在一旁指導民工漿砌漁塘埂。
一年之季在于春。為了滿足黎平縣發展稻田魚綜合種養產業魚種的需求,一段時間以來,鐘家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組織公司員工搶抓時間,開足馬力生產春耕魚種繁育。
3月20日,是公司值得銘記的好日子。
這天,循環水控溫水產苗種繁育工廠成功孵化出第一批稻田土著鯉魚苗(金線鯉魚苗)約300萬尾,受精率及孵化率均達到90%以上,該魚苗經過工廠化培育20日后,可達到1寸至1.5寸規格苗種200萬尾。
“從4月1日起,這些魚苗將轉入公司基地外塘培育成大規格魚種后進行銷售,該批魚種預計可供應本縣及周邊地區1-2萬畝稻田養魚魚種需求。”基地負責培育本地鯉魚苗的龔師傅介紹。
據了解,2019年,黎平縣本地散戶供應的本地鯉魚種約392.9噸,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該縣還從廣西、湖南等地外調鯉魚種210噸補充,當年截至6月底,全縣完成14.2萬畝稻田魚綜合種養產業魚種放養工作,投放鯉魚苗種710噸。
此次稻田土著鯉魚苗人工繁殖的順利孵化,標志著黎平縣漁業產業發展在技術上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將有效緩解了本地鯉魚種嚴重短缺、外地鯉魚種不適應等問題,也為全縣發展生態漁業產業提供保障。
“今年公司預計產值280萬元。”鐘家榮說。
據了解,2019年,黎平縣生態漁業產量完成4851噸,其中稻田綜合種養17.5萬畝,稻魚總產量4239噸,實現漁業產值1.74多億元,產業覆蓋1.1萬戶貧困戶3.2萬人,貧困戶戶均增收1084元。退役軍人鐘家榮運用科技繁育土著鯉魚苗,順應了黎平縣扶貧產業發展趨勢,有效解決了73戶貧困戶增收問題。
“我是2月底來公司上班的,離家近,又得一份收入,感謝公司給我的就業。”公司員工楊先教高興地說。
“公司高薪聘請我當技術員,每月付我報酬8000元。”龔師傅說。
據介紹,2019年11月以來,公司長期固定工人10人,固定工每月4000元,臨時工每天150元。截至目前,公司已經支付工人工資25萬元,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的就業增收問題。
鐘家榮是一名老兵、老黨員,扛過槍,站過崗,搶過險,在部隊屢建戰功,回到家鄉后,依然保持著軍人的風采,用實際行動為家鄉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是退役軍人插在侗都黎平大地上的一面飄紅的黨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