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時節,漫步在通遼市科左中旗勝利鄉安家窯村的田間鄉野,耳邊響起大型收割機的轟鳴聲、村民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養殖小區內綿延不絕的牛羊叫聲,聲聲傳遞著豐收的喜悅,奏響著致富的樂章。從昔日的“市級掛牌督戰村”,到今日爭創“五面紅旗嘎查村”,安家窯村離貧困漸行漸遠,離幸福越來越近。
產業先行:貧困群眾“拍了拍”小康生活
安家窯村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與吉林省交界地區,是通遼市脫貧攻堅掛牌督戰村,貧困發生率曾一度高達18%,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
“原來家里只有12畝地,不僅要供兩個孩子念書,還要看病、維持生計,日子真是太難了。”那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本就困難的家庭難以為繼,貧困戶郝成文說起那段歲月仍難以忘懷。
這幾年,安家窯村黨支部通過引導村民發展養殖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家家戶戶都過起了“牛日子”“羊生活”。同時,黨支部堅持種養結合的發展路子,引導群眾通過集中流轉土地、合作經營土地、發展規模養殖和本土轉移務工等方式,實現多渠道增收致富。2014年以來,村民人均收入由不足4000元增長至目前的1.8萬元。
“還好趕上了黨的好政策,政府給我們買了2頭基礎母牛,成了我們家致富的‘金鑰匙’,現在家里發展養殖業,已經有9頭牛了,每年收入能增收至少5萬元以上。”如今,已脫貧的郝成文心滿意足地說。
抱團發展:從“空殼村”到“致富村”的華麗轉身
“之前,村里的每一分經費都得靠上級轉移支付支撐,哪怕村部玻璃破了,也沒錢去修,更別說一些小型的公益事業了。”講起過去的窘境,老村干部劉成文仍記憶猶新。
“空殼村”曾是安家窯村的代名詞,有想法沒資金的狀態一度讓村“兩委”班子的工作難以開展。2018年,在上級扶持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項目和扶貧產業園項目的支持下,安家窯村黨支部領辦了豐源養殖專業合作社。
在外漂泊多年的貧困戶王安全提到村里的合作社,話說在嘴邊,卻暖在了心里。“我過去一直在外打工,后來得病了,沒法出去,還好咱集體合作社給了我工作。現在,我將自己養的2頭牛托管在合作社,已經揣了犢,預計年底能增收2萬元,加上在合作社打工能掙2萬元左右,每年收入加起來大概能達到5萬元。去年我還貸了小額貸款,又買了2頭母牛,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
“我們主要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能人+農戶+貧困戶’的‘5+’集體發展模式,由黨支部帶頭,利用上級資金,吸納村上養殖大戶等成立了集體養殖合作社,目前,村集體每年村集體每年至少能收入20萬元以上。老百姓既能得實惠,村集體也有了奔頭,我們安家窯現在真的能安家了”安家窯村黨支部書記于春生介紹道。
多點發力:繪就現代農民“向往的生活”
今年,安家窯村黨支部聚焦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農牧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任務抓落實,緊抓門口、村口、路口三大關口,大力開展廁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全面開展環境綜合治理。
“自從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村里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無論走到咱們村的哪個角落,都是干干凈凈的,牛糞遍地、蚊蠅漫天、垃圾圍村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安家窯村村民姜寶山說起這些年村里的變化十分高興。
如今,已漸入深秋。姜寶山老兩口沒有如同往年一般,準備回南方的兒女家過冬。“現在村里都安裝了熱水器和水沖廁所,而且環境變得這么好,今年過年一定要讓兒女們回咱老家過一個地地道道的東北年。”姜寶山一邊晾曬著干菜一邊說。
按照《勝利鄉人居環境整治八項措施》,安家窯村黨支部一方面優化“門前三包”制度,推進“村屯衛生責任區”制度,發動群眾積極主動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另一方面依托黨支部領辦的集體養殖小區,大力推進“牛出院、樹進院”項目,努力實現人美、院美、室美、廁美、村美的農村人居環境。
“目前,全村半數肉牛已進入集體養殖小區進行養殖,與此同時,我們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著力打造‘小田園、小菜園、小果園’,實現戶均節支增收1000元以上,使得‘小庭院’變成‘聚寶盆’。通過‘牛出院’和‘樹進院’一結合,逐步實現‘戶戶養牛’到‘戶戶不見牛’的轉變,著力提高肉牛規模化養殖水平,切實優化人居環境,不斷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安家窯村村委會主任閆春江說。
安家窯村“兩委”班子常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趕考’路上,村民的感受就是我們‘答卷’的分數。”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際,安家窯村黨支部下足“繡花”功夫,一幅產業興旺、村美人和的小康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