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四年一遇的日子,空氣中彌漫著春日泥土的芬芳。一大早,寧夏賀蘭縣廣榮村第一書記劉文軍和包村干部、洪廣鎮紀委書記汪洋約了村書記成玉華,“走,咱們一塊兒到村口那片地瞧瞧。”劉文軍邊走邊透露,“今天鎮上一家知名食品加工企業的負責人也要來村里看看土地狀況,我們得組織村民把枸杞芽菜種起來。”
廣榮村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村,村民都是2014年從固原西吉縣搬遷來的,原計劃村里去年脫貧摘帽,“結果欠了一把火!”到村才一年多的第一書記劉文軍,初來時經過一個月走訪發現,村里不少群眾習慣待在家中,外出務工意愿不強。“要脫貧,關鍵靠發展產業,我們村的資源就是村頭那一大片耕地。”劉文軍認定,只有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土地資源,把發展產業和勞務輸出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老百姓走上脫貧致富路。
“氣溫開始回升了,得盡快根據土質屬性,引進合適的種植企業,啟動春耕生產。”春節至今一直在抓疫情防控的劉文軍顯得有點急了。他是熟悉三農的“老手”,知道農時不能耽擱。村民們發現,最近半個月,劉書記幾乎三天兩頭往地里跑,趴在田里的機井上看有沒有受損,盯著溝渠路看修整進度……劉文軍想的是,戰“疫”不能放松,戰“貧”節奏更需跟上。
當天劉文軍等3人在地頭等來了食品加工企業的負責人王寧,在枸杞芽菜種植方面這家企業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成熟技術,還有穩定的市場。廣榮村既有2000余畝耕地,又有勞動力,雙方一拍即合。
王寧下地走了一圈,時不時捏起土塊,掰開來看看。他連連點頭說,“這兩天,我們就先將這塊地種上枸杞芽菜,一茬一茬地跟著來。”并現場給同行的人員安排好生產任務。接著,又跟劉文軍商議: “前期需要三四十個人來幫工,后面會更多,請村里幫忙先組織一下。”
劉文軍去年駐村后,注重引導群眾發展蔬菜產業,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多畝,僅西紅柿就達60畝。豐收季節,劉文軍帶著工作隊、村兩委積極尋找銷路,平均每天銷售西紅柿高達1萬多斤;村里還安排了20多名“公益崗”,讓附近村民輪番到地里打零工,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也能足不出村賺錢。
疫情防控期間,劉文軍沒有休過一天假。“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廣榮村不能拖后腿,要把去年欠的火候盡快補起來。”據介紹,到3月初洪廣鎮內多家扶貧企業已逐步復產復工,收獲著新一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