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級貧困縣甘肅榆中縣因斥巨資“造景”“造門”,被住建部通報。該縣南北兩座城門位于連接國道和城區的路途中,相距不足500米。(據多家媒體近日報道)
榆中縣被住建部通報的兩座秦漢仿古城門、一座大型雕塑以及兩個遠離居住區的景觀廣場,共計投資6200萬元。“千金一擲為形象。”對榆中縣這樣的“大手筆”,人們并不陌生。去年9月,國務院扶貧辦曾就違反約束機制、搞形象工程等幾方面問題,約談8個縣(市)主要負責人,提出嚴肅批評,責令認真整改。其中,湖南省汝城縣違反貧困縣約束機制,長期大規模舉債搞政績工程問題引人注目。為了修建“愛蓮廣場”,汝城縣投入了4800余萬元,僅僅移植幾顆銀杏樹就花了近300萬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汝城縣城盧陽鎮還有兩個自然村連電都沒有通,只能靠山泉水發電和點煤油燈照明。
對于貧困縣而言,尤其應該將民生需求放在第一位。住建部在通報中指出,榆中縣“沒有將有限的財力優先用于民生改善,而是舉債在城市出入口‘造景’‘造門’,盲目立項、搞‘形象工程’。”做實“里子”難,粉飾“面子”易。與汝城縣舉債修建“愛蓮廣場”一樣,榆中縣這一把形象工程置于民生改善之上、超出當地財政承受能力大興土木的做法,其根本原因,是主政者政績觀的錯位——為了追求“短平快”的顯績而不惜本末倒置、勞民傷財。
榆中縣歷史悠久,因秦將蒙恬斥逐匈奴“壘石為城,樹榆為塞”而得名。去年12月26日,蒙恬像落成揭幕儀式舉行,當地領導在講話中表示,這一雕像“對于追憶歷史緬懷英雄、創建歷史文化名城、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有重要意義。”也許在榆中縣的領導看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將之外化為具體的地標建筑,可以起到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但事實果真如此嗎?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斥巨資大搞形象工程,不知那些外來投資者對此會作何觀感?招商引資靠的是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是既“親”又“清”的政商關系,而從這高大的雕像、豪華的廣場和城門中,人們恐怕只會看到浮躁的作風、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又怎會放心地前去投資?
貧困地區財政收入的每一分錢,都應優先用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那些大而無當、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嚴重不符的形象工程,只能是困難群眾眼中的“扎心工程”,其作用除了裝點“面子”外,與民生冷暖無關、與經濟發展無益,甚至還會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脫貧攻堅正處在關鍵時期。從汝城縣的“愛蓮廣場”到榆中縣的“造景”“造門”,各地都應從中切實汲取教訓,并反躬自省。如此,才能進一步樹牢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更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