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潘廣玉,一名有著30多年工作經歷的老黨員、老村干部,群眾更愿意說他是自己的“貼心人”。
早在九十年代,潘廣玉用敏銳的眼光洞察到小龍蝦養殖業市場將會火熱,市場對小龍蝦需求量會逐漸轉大。經反復考察后,他果斷的用自家的承包地做龍蝦養殖試驗基地。他一邊試養殖,一邊利用閑暇時間通過報刊、書籍
進行龍蝦養殖技術學習,并多次出外考察取經學習。經過幾年的摸索和經驗總結,他的理論知識和養殖經驗水平堪稱專家,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龍蝦養殖致富能手。
"個人富了不算富",這是他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當他了解到本村有群眾也想養殖龍蝦,但苦于無任何養殖技術、經驗時,他主動和群眾交流溝通并親自傳授技術和經驗,對每一位前來學習的群眾,他都耐心地從蝦池建設、水草栽培、蝦苗投放、水質管理、蝦病預防、龍蝦市場規律等作詳細講解,并親自到群眾家中現場指導,受到群眾的歡迎。在他的帶領下,陸營村龍蝦養殖戶從剛開始的一、兩戶發展到現在的20多戶。陸營村張金榮夫妻倆多年來在上海打工,孩子丟給80多歲的老母照顧,很不放心,聽說家鄉老村干潘廣玉帶領村民養殖龍蝦還負責免費指導養殖技術,夫妻倆立即與潘廣玉取得聯系回鄉養殖龍蝦。2018年10月,夫妻倆回鄉承包水面30多畝,從蝦池建設到購買蝦苗、投放、喂養,潘廣玉是天天往張金榮家中跑,在潘廣玉手把手指導下,目前第一批龍蝦已開始出售、收益,按畝均純收入4000元預算,保守估算年均純收益可在10萬元以上,不用長期在外辛苦打工,在家門口照樣賺錢,夫妻倆高興得合不攏嘴,逢人便夸老村干潘廣玉,感謝他的大力扶持。為提高小龍蝦養殖技術,潘廣玉還經常把養殖戶召集在一起,共同討論養殖期間出現的問題,組建小龍蝦養殖微信群,定期免費組織小龍蝦養殖培訓班,時刻關注市場動態,幫助養殖戶尋找銷售渠道,群眾都親切的稱他為龍蝦養殖專家。
"困難面前黨員上"!這又是潘廣玉常常掛在嘴邊的另外一句口頭禪。在他任職調解主任以來,經他調解成功的民事糾紛無數起,群眾都親切的稱他為“黑包公”,群眾都相信他秉公無私的調解能力,有事情都愿意和他說,只要群眾找到他,他都會推心置腹的和群眾交流談心。一到農忙時期,只要群眾一個電話,無論風里雨里他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群眾解決問題排憂解難。2018年夏季的一天中午,一群眾打電話匯報說進水閘雜物淤堵無法進水,貽誤農田灌溉。他不顧中午高溫天氣立刻騎車趕往現場勘查情況。經過現場勘查得知,由于上游水源有部分雜物垃圾隨流水而下,日積月累形成了淤堵。他找到了淤堵的原因,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工具來清除,看著群眾焦急的神情他更著急了,沒有多想就脫掉鞋子下了水。當時正是高溫酷暑,一陣緊似一陣的熱浪迎面撲來,但他不畏高溫,用雙手一次又一次的把堵在閘口的雜物一把一把的拽出來。附近的幾位群眾看到他在水里都不約而同的下水幫忙,經過大家的努力,雜物清除了,閘口暢通無阻了。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有群眾曾這樣評價他,說他就是活雷鋒,哪里有困難,他就出現在哪里。
在多年的工作期間,他一直操守著廉潔自律、奉公守法的原則,從不拿群眾的任何禮物 。有多次群眾找他辦事情會帶上禮品,都被他嚴詞拒收 。在2016年農村小水利工程建設中,一次有一工程老板悄悄找到他家,硬揣了兩千塊錢現金給他,在堅持拒絕無果后,他第一時間上報村黨總支 、鎮紀檢委,把現金分毫不差的如數上交 ,受到天長小城網報道宣傳,給黨員同志們樹立一個光輝的良好形象 。 潘廣玉同志就是這樣時刻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為人,兢兢業業做事,時刻踐行著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維護了黨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