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有關鄉村振興的“藍圖之問”:農村沒有了雞鴨魚鵝還叫農村嗎?太湖沒有了“三白”(白魚、銀魚、白蝦)還叫太湖嗎?這個“藍圖之問”,問到了很多人的心里頭。
7月下旬,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首次進行的專題詢問,直擊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中的矛盾和問題。省人大代表王虎琴提問時反映,在“兩減六治三提升”環境專項整治行動中,一些地方對待畜禽養殖場的整治,簡單采取禁養、關閉拆除的辦法,立即引起全場的關注。省環保廳負責同志的回應,更是讓大家看到有的地方工作簡單化和一刀切,有的鎮甚至不適當地提出了要建成“無豬鎮”“無雞鎮”等等。他在分析了問題的成因后,就下一步解決的方案和舉措作了詳細的應詢。就在這個應詢中,他提出了文前講到的發人深思的有關鄉村振興的“藍圖之問”。
這個“藍圖之問”,提得好!應該說,鄉村振興,振興出一個什么樣的鄉村,從中央到地方,是有明確目標的。黨的十九大描繪的新農村美好藍圖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圍繞這個美好藍圖,各地積極響應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把堅決打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仗,掀起了農村環境整治的熱潮,特別是集中整治農村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努力改變臟、亂、差的問題。但是就在這個農村環境整治中,雞鴨魚鵝成了整治的對象。雞鴨魚鵝,包括生豬,集中在農村,如果不加管理,雞鴨滿村跑,生豬遍地鉆,畜禽糞便到處可見,其對農村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話又說回來,一個望得見山和水,望得見鄉愁的農村,沒有雞鴨魚鵝及生豬,恐怕是難以想象的!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設想一下這首婦孺皆知的五言古詩,如果沒有生活,七歲的初唐詩人駱賓王再有天賦能哼出來嗎?“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在南宋詩人陸放翁的眼里,有雞有豬,是豐年的象征。“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筆下,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儼然就是“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了。
雞鴨魚鵝,包括生豬、牛羊等,自古就與我國農村有著天然的聯系。可走向振興的鄉村,一些地方卻拿它們開刀問斬,致使其生存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振興鄉村,要有整潔的環境,這一點,理所應當。現在的問題是,要處理好雞鴨魚鵝等畜禽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顯然,在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中,雞鴨魚鵝等畜禽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怎么要”的問題。那種農村環境一刀切、堅決不養雞鴨鵝的做法使不得。畜禽養殖是農業農村的應有產業,也是新農村中的一道風景,不但不能一禁了之、一關了事,相反還應好好發展。這個“好好發展”不僅體現在要有一個畜禽養殖的好政策,還表現在應該有一個對畜禽糞便處理的新理念上、有一個對畜禽養殖的科學監管上。畜禽養殖與環境污染并不一定劃等號。現在有一種說法叫:畜禽糞便垃圾,也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畜禽糞便垃圾本身就是肥料,可對其進行資源化開發,推進畜禽糞便垃圾綜合利用,實現生態優化、綠化。同時,加大對散養的雞鴨等畜禽的管理,加大對排放不達標的畜禽規模養殖場查處力度,對相關養殖地區的環境適時監測。一些地方的成功經驗表明,你用心了,雞啊鴨啊也會守規矩的。如此一來,既可保畜禽養殖,還可保鄉村環境,實現農業增收和環境改善的雙贏。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要有整潔的環境,也要有雞鳴鴨跑、魚歡鵝叫的畫面。
(作者為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