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苯陙?,三臺縣以黨建為引領,探索構建“一站三平臺”服務體系,全面提升農村基層治理水平。
建立村級綜合服務站,強化組織引領。依托487個黨群紅色家園,在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地方打造村級綜合服務站132個,將黨建服務、便民服務、農業服務、醫療服務、文體活動等場所及配套設施建設納入綜合服務站建設。落實村干部集中辦公要求,開設一站式服務、民事代辦窗口,實現群眾辦事“跑一次”“不出村”。
建立網格化管理平臺,強化作用發揮。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建立115個城市網格和932個農村網格,招募1136名網格員,明確網格員“六大職責”和網格化服務管理“三項重點工作”,推行“1+N”工作模式,使社會治理力量成倍增強。
建立矛盾糾紛調處平臺,強化權益保障??v向建立縣鄉村三級基層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平臺,橫向在村整合民間調解資源,由“四老”人員、新鄉賢等組建調解小組、說理小組,把發生在農村的矛盾糾紛抓早抓小抓快進行處理。主動排查隱患、了解民意、暢通聯系服務渠道,實現由被動等訪到主動下訪、由信訪上行到基層化解的根本性轉變。
建立自治性服務平臺,強化為民惠民。“三下三上”流程規范村規民約培樹清風正氣,“七條路徑”探索完善新鄉賢治村補位輔助,“群眾議、四老評、榜上亮”道德評議治理陋習頑疾,“三變改革”助推經濟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在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培育專合組織115個,帶動群眾人均增收500元,切實提高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能力,讓群眾真正成為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