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廣東廉江·廣西融水扶貧協作村級集體經濟示范園舉行揭牌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積極探索實踐,通過協作共享、產業融合、模式創新,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實現各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轉變,奏響村級集體經濟“蝶變曲”。
協作共享,探索村級集體資產增值新路徑。融水堅持開放共享的理念,借助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政策,強化黨建引領,憑借自身自然資源與地緣優勢,引入外來資本、工業資本,與現代資本市場體系有效對接,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充分利用粵桂協作幫扶優勢,創新“粵桂扶貧”機制,如廣東廉江·廣西融水扶貧協作村級集體經濟示范園,產權歸屬115個貧困村和2個易地扶貧安置點社區共同擁有,由融水縣集體經濟辦代管,委托縣融創公司負責經營管理,總投資6683.53萬元,占地面積82畝,標準廠房6棟,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每年所得收益扣除租金后,平均分配給各村,主要用于開設公益崗位和公益事業建設勞務支出,確保真正實現帶貧減貧效果。
產業融合,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業態。融水努力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經營性收入來源,突破農村單一農業的發展限制。全縣各村級組織整合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探索生產服務、電商、旅游、健康等產業與集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按照圍繞既要“供血”補充、更要“造血”自強目標,通過“四個覆蓋”(經濟組織建立全覆蓋、資金扶持全覆蓋、項目建庫全覆蓋、委托代理全覆蓋)、“九個一批”(集體資產開發租賃發展一批、參與特色產業發展一批、創辦鄉村旅游項目發展一批、承接農村服務產業發展一批、引導股份合作發展一批、投資固定資產發展一批、整合資金聯合發展一批、入股縣屬企業發展一批、市縣聯辦項目發展一批)措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村一級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小康社會夯實經濟基礎。將電商植入旅游景區景點,把農副產品變為文創旅游商品,帶動旅游消費扶貧,為旅游與電商融合發展提供了可推廣的范本。如:融水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按照“黨建+合作社+農戶+電商”發展模式,通過黨員引領開展O2O體驗館建設及各鄉鎮產品的展示、農貨進城、網貨下鄉、品牌培育、電商培訓、創客孵化等產業融合,在各鄉鎮、行政村建設120個電商服務站,幫助整合合作社以及貧困戶手上的土特產,統一進行收購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銷售出去,不僅為農產品提供銷售渠道,更助力村級合作社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截至目前,實現電商累計幫扶建檔立卡戶8500多戶銷售4461萬元農產品,帶動就業 5000余人,實現人均增收4100元,幫扶開設各類網店近400家,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0035萬元。
圖為融水充分發揮易安點扶貧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模式創新,探索村級集體入股分紅新機制。融水縣積極實施集體經濟經營制度改革,進一步提升集體經濟活力。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集體項目”“股份制”等模式,通過整合農村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財政發展類資金等,采取“入股分紅”形式,將易地搬遷安置點與景區融合,讓搬遷戶享受景區發展紅利,惠及貧困戶,利用百節民俗活動,打造中國苗族蘆笙斗馬節、金秋燒魚季等節慶品牌,群眾穿上戲服是演員,脫下戲服是社員,實現貧困戶就業方式和收入來源多元化。如國家AAAA級景區雙龍溝景區的夢嗚苗寨,通過“黨建+旅游+合作社+扶貧”新模式,積極動員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群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景區合作發展旅游項目,經營民族手工藝品、特色餐飲,蘆笙制作體驗等,在景區從事工程維護、綠化保潔、田園管理、民俗表演等工作崗位獲得穩定的工資收入,解決就業人數435人,確保月人均收入達2600元以上,戶月均收入6000元以上,每年兜底給予14個貧困村分紅72萬元,助推貧困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綠色旅游發展。
截至2020年12月,融水縣208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全縣集體經濟收入總量從2016年的542萬元提升到2020年2993萬元,充分發揮了農民群眾的參與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全社會形成了關心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作者為廣西柳州融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