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寧縣屬于六盤山片區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的特困縣,而四河鎮又是靜寧縣的貧困鄉鎮,可謂困中之困。窮鄉僻壤中的鄉民們曾經最大的“窮中樂”便是看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美術、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手段的表演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四河鎮的皮影戲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多于晚上上演。提到皮影戲,就不得不先說一下制作極為復雜的皮影。傳統的皮影制作工序可分為八道,分別為選皮、制皮、畫稿、鏤刻、敷彩等。每一步工序都需要匠人們細心而不能有絲毫誤差。皮影大多用牛皮制成,由頭、上身、下身、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連綴組成。經過多道工序刻好的皮影,在片與片之間鉆孔穿繩,再配上表演用的木桿,即可活靈活現地演示動作了。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皮影戲最生動最真實的寫照。皮影戲的特性,大致可以概括為“借燈顯影”、“以影顯形”。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皮影,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操耍的技巧和唱功,則是體現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有的高手一人可同時操耍七、八個皮影。后臺緊鑼密鼓,前臺則是絢麗豐富。一塊白布就是舞臺,若干皮影一拉一扯,什么文武大臣、平民百姓、車船馬轎、奇妖怪獸均能上場,什么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排山倒海都能表現。尺把長的小小皮影在指尖上飛舞,時而刀光劍影、時而策馬揚鞭、時而纏綿悱惻、時而騰云駕霧,千軍萬馬是他,單打獨斗也是他。槍來劍往、上下翻騰,搭配著各種特技和聲光效果,神秘奇幻的場面總讓人忍不住拍手叫絕。
以前,農村文娛生活十分匱乏,皮影戲不僅豐富了鄉親們的夜生活,還負載了多重的文化價值。如今,電視、網絡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而這千百年來在油燈下晃動的皮影戲雖還在年復一年地堅持著唱,卻也正逐漸被大眾所遺忘,甚至淪陷為需要被挽救的民間藝術……每一次觀影,我都會凝視良久,仔細端詳那一個個小人臉上十分逼真的面部表情和巧奪天工的細致剪裁,總覺得上演的不僅是幕布中的故事,更是栩栩如生的世間百態和幕布外的中國民間文化。(王毅供稿)
代言人:甘肅省靜寧縣四河鎮黨建辦干部 包北大
聯系電話:1829332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