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一些地方扶貧車間村村建廠、遍地開花,但開花難結果,出現閑置、停擺等問題。2018年,西部某縣提出一年內實現扶貧車間“全覆蓋”,將扶貧車間推廣至全縣所有鄉村的田間地頭。但根據2019年中央巡視組的反饋,該縣167個扶貧車間一度只有22個在使用。
在正常情況下,把扶貧車間比作脫貧攻堅的“播種機”,并無不妥。但并不是每一地的情況都是那么正常。像文章開頭這種情況,扶貧車間扮演的角色就只能是“粉碎機”。它粉碎的對象,除了人力、物力、財力,還有當地群眾對于脫貧攻堅的信心,以及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放眼全國,此類“粉碎機”,不止扶貧車間在扮演,其他的扶貧工程也有扮演。那扶貧工程為什么會變成“粉碎機”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工程項目與地方實際不匹配。這種不匹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數量上的不匹配。一些地方在建設扶貧車間時,不管三七二十一,每個村子都建設一個,出現嚴重的供過于求。其二是內容上的不匹配。一些地方在引進扶貧項目時,簡單地復制粘貼其他鄉村的產業項目,或導致本地鄉村出現惡劣的同質化競爭,或導致外地項目在本地出現水土不服現象。此類扶貧,只在天上散花,不在地上護花,導致撒下去的花種,或萌芽不開花,或開花不結果。
工程項目與民生發展不兼容。某地在推進易地扶貧的時候,新建村周圍都是荒山,新村耕地面積僅有630畝,新建民居又占用了100多畝,新村存在較為嚴重的人多地少問題。此外,新建村距離縣城近40公里山路,交通也較為不便。因選址不當、考慮不周,新村雖然建好了房子,卻沒有引來村民,這片投入數億元、建造數年的移民搬遷項目最終爛尾。此類扶貧,顧頭不顧尾,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又衍生另外一個問題。老百姓看在眼里,失望在心里,于是用腳投出了“爛尾”票。
干部動能與群眾動能不同步。某地一個投資近百萬元的扶貧項目,工作隊在時紅紅火火;轉包農民經營兩年不到,情況急轉直下,產品滯銷,雞舍破敗,虧損數十萬元,陷入爛尾停擺窘境。問及雞舍經營情況,承包戶竟然連有多少只雞都說不清。這個問題在全國各地不為少見,概括起來就是“干部一走,產業就散”。根本原因是,在扶貧工作中,干部的動能沒有轉化為群眾的動能,不同程度存在“干部在干,群眾在看”的現象。
古人有云:“戰之形,無非攻守。”脫貧攻堅,勢在必勝,攻要攻得猛烈,守要守得牢固。前方炮火連天,后方漏洞連連,攻守之勢如此,輸贏之局,又焉有懸念?要想打贏脫貧攻堅防守戰,關鍵要做好以下幾點戰前布局。
首先,耳朵要長一點,雙手要短一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一山之隔,資源稟賦可能天壤有別;“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一地之內,民俗風情可能千差萬別。這就決定了在制定扶貧項目時,耳朵要長一點,要多聽基層意見,做好一線調研。同時,在落實政策的時候,要總其大端,放活細節,雙手要短一點,該管的管,不該管的別管,避免外行指揮內行。總結起來說,就是要推動行政治理,由從上到下的單軌制向上下聯動的雙軌制升級發展。
其次,既要聽市長的,也要聽市場的。一些地方喜歡推進運動式扶貧、一刀切式扶貧、好大喜功式扶貧。如此扶貧,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要想避免爛尾結局,在選定扶貧項目時,除了要聽市長的,也要聽市場的。要分析掌握市場規律,“一村一品”能不能形成規模品牌效應,“幾村一品”會不會形成地區內同質化競爭,“一縣一品”到底選定哪個“品”等等,這些市長可以“拍板”決定,但這個“板”名叫“市場”。
此外,既要扶人上馬,更要教人騎馬。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期,當然需要扶貧干部發力,但發力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脫貧攻堅需要扶貧干部沖鋒陷陣,但沖鋒陷陣不等同于大包大攬。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扶貧干部不可能一直扮演貧困群眾的“馬前卒”。扶人上馬容易,教人騎馬難,扶貧干部扶老百姓上馬后,要學會慢慢放手,他們可能會經歷些摔打,但訓練場上的摔打正是為了避免戰場上的墜馬。
于戰爭而言,攻防一體,則百戰不殆;重攻輕防,則勝負難分。脫貧攻堅,其理亦然。要想掌控輸贏之局,還需把握攻守之勢。一方面,推進扶貧工程落地,依然要保證盡銳出戰;另一方面,防止扶貧工程爛尾,必須要做到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