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平市全力通過打通急需人才引進通道、暢通本土人才回歸通道、構建基層人才儲備體系、落實人才幫扶協作機制,推動急需人才向貧困山區基層一線集結,凝聚各方人才力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截至2019年,南平市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9.8%。
近年來,南平市全力推動急需人才向貧困山區基層一線集結,凝聚各方人才力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截至2019年,南平市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9.8%。
打通急需人才引進通道。采取“面試+考察”方式公開招聘基層緊缺急需人才,對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緊缺急需崗位的專業、學歷、年齡、開考條件等進一步放寬,并給予鄉鎮緊缺急需專業人才大專生7萬元、本科生10萬元安家補助,近三年來,招聘緊缺急需專業人才1477名,其中扶貧開發重點縣占70%,為脫貧攻堅注入“智動力”。
暢通本土人才回歸通道。把南平籍人才回歸作為工作重點,出臺人才回歸系列政策,結合“機關聯商會”機制,依托駐外商會建立引才聯絡站,分類建立在外優秀人才信息庫,以“情感+機制”推動人才回歸。光澤縣返鄉大學生葉芬,擔任光澤縣鸞鳳鄉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武夷綠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將原來60畝的蔬菜基地擴展為300畝,帶領村民種植無公害時令蔬菜,為村民搭建脫貧致富平臺,基地被列為福建省副食品調控基地。
構建基層人才儲備體系。推進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針對部分村干部隊伍年齡老化、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率先探索實施基層黨群工作者選拔機制,3年內選拔3000名優秀大學生,特別是農業工程、動物醫學、交通運輸、環境生態等鄉村急需專業畢業生到村服務,鼓勵和引導擔任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社區)主任或企業黨群工作助理,不斷鼓勵優秀人才向農村一線流動,著力為脫貧攻堅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有抱負、潛力大的優秀基層干部隊伍,持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目前,進入村“兩委”班子21人、村主干5人,全市大專及以上學歷村干部人數比增48%。
落實人才幫扶協作機制。發揮科技特派員“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的作用,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將資金、資源、技術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特派+企業”“科特派+合作社”“科特派+示范基地”等服務模式,發展家庭農場2500戶、專業合作社3452家、龍頭企業85家。同時,推廣“師帶徒”模式,培養了一批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急需的“土專家”“田秀才”,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3萬項,科技對農業增長貢獻率翻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