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就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勇氣和力量,弘揚擔當精神,敢于接“最燙手的山芋”、挑“最沉重的擔子”,做解決問題、造福群眾的實干家。
基層黨員干部離群眾最近,群眾對黨史學習教育的效果感知也最直接。為此,我們結合農村黨員群眾白天忙于勞作的實際,開設“夜間流動講堂”,由1名鎮主要領導主講,鎮班子成員和部門負責人兩人副講,課堂設在村部、群眾家中、農民公園等,把鄉村振興、農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態環保、人居環境整治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用“拉家常”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土話”說透說到位,真正把理論帶到群眾身邊,將政策送到百姓手中。同時,聚焦民生痛點、堵點,把好事辦實,將實事辦好。比如,針對華坪線有一段3.7公里的“卡脖子”路長期無法施工的情況,我們積極籌集資金,化解矛盾糾紛,短短兩個多月,就攻下了這一“老大難”,群眾出行難有望盡快解決。
蛟洋鎮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1929年7月,中共閩西“一大”就是在蛟洋文昌閣召開的。如何利用身邊的紅色文化資源,激活社會經濟發展“引擎”,是黨史學習教育中我思考得較多的一個問題。于是,我虛心求教于離休黨員、鄉賢和熱心群眾,有的建議將蛟洋紅軍醫院修復與中藥材種植、藥膳開發相結合,有的建議把雙髻山紅色資源和地質生態資源整合開發,這些建議幫助我打開了思路。目前,已將蛟洋革命歷史陳列館、紅色記憶長廊、蛟洋文昌閣等景點主動融入大古田旅游圈中,將賓客“引流”到蛟洋來。同時,組織機關年輕黨員干部擔任義務講解員,為客人提供服務,有效拉動了蛟洋餐飲、住宿產業。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工作的一個重點。我們利用園區企業多的優勢,探索“村企共建”新模式,企業除對共建村提供資金、就業、物資等幫扶外,還就黨組織建設、壯大集體經濟、建設美麗鄉村等出謀劃策,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全鎮25個村已與園區22家企業結對共建,取得良好效果。坪上村與泰山石膏有限公司達成支部共建、光伏發電共建、養蜂產業共建等項目,各項事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鄉村振興開新局,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工作頂在前面、干在難處,沖鋒在發展產業、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征地拆遷、招商引資等各個主戰場,練就能扛事的“鐵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