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4時許,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鎮西村駐村工作隊員莊寧斌,在回城對接工作途中,不幸所乘車輛墜崖,生命永遠定格在50歲的年輪上。
同事們整理他的駐村日記時,看到這樣一句話:“在我看來,已經不是啃骨頭,而是啃石頭了!加油干吧!”這是莊寧斌對肩上重任的認識,也是他對在石漠化嚴重的國家級貧困縣開展脫貧攻堅的自我鞭策。
莊寧斌(右)生前與隊友一起下村途中。 譚秀輝攝
科技服務很在行很細心
駐村前,莊寧斌是縣應急管理局的科技特派員。2006年至2019年,他先后14次在國家、自治區、市、縣等各級各類科技評比中獲獎,還獲得科技部授予的“2013年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為啃下脫貧攻堅最后的“硬骨頭”,2018年12月,曾在百馬鄉有過4年駐村經歷的莊寧斌,又被選派到雅龍鄉鎮西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
鎮西村下轄44個村民小組95個自然屯,2015年精準識別貧困戶463戶1864人,貧困發生率達38.83%。駐村以來,莊寧斌發揮專業特長,推動鎮西村產業發展。鎮西村是大石山區,傳統產業收益不高,隊員們商量后到鄰縣學習,中藥材吳茱萸種植項目很快落地,該項目對技術管理要求不高但經濟效益不錯。
在北投集團的支持下,全村種植了400多畝吳茱萸,莊寧斌全程參與。“莊寧斌是難得的技術型人才,經常向群眾傳授知識,幫助解決困難。”鎮西村第一書記黃宗說。現場培訓時,莊寧斌示范操作很具體。“一般要按株行距10至12米挖坑,每個坑的直徑在0.5至0.7米之間,深度大概0.5米。在覆土到坑深一半時,將苗輕輕向上提一下,再覆土踏實。”村民唐電對這個細節記憶猶新。
民康種養合作社是鎮西村最大的扶貧養殖場,帶動140戶貧困戶就業。莊寧斌負責養豬技術指導工作,得知他不幸遇難,合作社管理員班金韓紅著眼圈說:“莊哥很在行,總是告訴我雞啄毛要補鈣,牛反胃喂紅糖。”
5月10日上午,忙著在吳茱萸地里除草施肥的鎮西村弄兄屯貧困戶唐秀萬,哽咽著表達對莊寧斌的懷念。“都怪山路太陡了,好端端一個人,說沒就沒了。”唐秀萬去年不慎務工受傷,莊寧斌第一時間趕到醫院探望,鼓勵他安心治病。前幾天看望唐秀萬時,莊寧斌還塞了200塊錢讓他改善伙食。
莊寧斌(前左)生前到危房改造的群眾家幫工。 譚秀輝攝
對待群眾很熱情很盡責
在妻子覃婉露眼中,莊寧斌是個“悶葫蘆”,只愛工作,寡言少語。但在單位同事和群眾口中,他卻是另一個模樣:工作一絲不茍,待人熱情隨和。“所負責的片區家家戶戶走遍聊遍,情況了如指掌。”鎮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韋明珠說。
陸寶現曾和莊寧斌一起駐村,他記得莊寧斌下隊時包里少不了幾樣東西:雨傘、香煙、糖果……遇上抽煙的遞上一兩支煙,還經常帶些糖餅,逢老人或小孩就給。弄敢屯距弄珠屯1.5公里,走個來回需要1個多小時。為了幫弄珠屯蒙有京、蒙有昌、蒙有益等3戶貧困戶如期完成危改項目,從4月中旬起,莊寧斌每兩天走一趟弄珠屯,幫助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后悔沒抓緊一點,讓莊老哥跟我們一起慶祝進新樓。”蒙有益感傷地掉眼淚。村民唐秀專有慢性病,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2019年,莊寧斌多次上門動員養殖肉牛、肉豬,種植黑豆,手把手幫扶的結果是唐家當年就增收11800元。
“經常加班,很少顧到家”是莊寧斌駐村以來的常態。覃婉露是大化高級中學教師,女兒正在讀高三;莊寧斌上有84歲的老父親,因分身乏術,只好請人照料。“五一”小長假,莊寧斌專門抽時間趕到南寧,陪了父親一夜,誰知竟成永別。
“莊寧斌忙到常常忘了自己是位丈夫是位父親。”熟悉莊家的同事唐淑萍知道,家里客廳的燈壞了,修燈只能靠妻子;鐵門生銹了,妻子也只能喊別人幫忙。莊寧斌心里裝的全是村里的那些事……
“勤如牛默默耕耘,為脫貧事業忘我工作的寧斌戰友一路走好!”在大化縣,在雅龍鄉,莊寧斌這個名字已刻在百姓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