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們村來了桂建芳院士,用科技知識改變了傳統種養模式,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腳步更快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七星村黨總支部書記唐政明激動地說。
才灣鎮七星村是“十三五”貧困村,過去老百姓“靠天吃飯”,主要以傳統種植水稻養家糊口,由于缺乏技術、品種單一,賣出的價格也不高。唐政明意識到科技的重要性后,積極與鎮黨委、政府和后盾單位縣委組織部對接,引進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創建全縣首個院士工作站,籌資100多萬元打造綠淼稻漁綜合種養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為脫貧攻堅提供了產業支撐。早在2017年全國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中,七星村就憑借“禾花魚高產”模式摘得桂冠。如今,七星村已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輻射帶動全縣稻田禾花魚養殖面積達50萬畝,年總產量8000多噸,總產值達4億元。稻田禾花魚養殖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
以上僅僅是全州縣人才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州縣牢固樹立“人才是脫貧攻堅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力推行以“科技人才一線服務、干部人才一線幫扶、產研學用一線合作”為主要內容的人才扶貧“一線工作法”,鼓勵和引導優秀人才到脫貧攻堅一線建功立業,為如期實現全面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智力支撐。2019年,13個貧困村3843戶13571人實現了脫貧摘帽,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0.4%。
科技人才一線服務,變“粗放管理”為“精細指導”
科技扶貧,重在人才。針對農村產業發展缺科技人才、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的實際,該縣采取駐村蹲點、搭建對接平臺、培育產業項目等方式,從機關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等單位遴選36名技術骨干、高級農藝師等人才進駐全縣18個鄉鎮70個貧困村開展“點穴式”科技扶貧。
“沃柑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但要高產穩產應具備土層深厚、疏松肥沃、pH值在5.5~6.5之間、地下水位在60cm以下等土壤條件,由于沃柑枝梢生長期和果實膨大期需要大量水分,因此種植時應靠近水源,便于灌溉……”在全州縣紹水鎮金太陽沃柑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全州縣雙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派駐技術專家趙雄文正為20余名貧困戶耐心解答沃柑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發展產業增收致富。據悉,該縣通過實施科技扶貧戰略,廣泛推廣沃柑栽培實用技術,在全縣18個鄉鎮種植沃柑種植面積超過12萬畝,產量已達10萬噸左右,為每戶種植戶帶來4萬元左右收入。沃柑產業種植已成為全縣貧困群眾的“致富樹”和“脫貧果”。
為進一步提高科技人才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該縣依托縣黨群服務中心創建人才創業孵化中心,整合縣鄉村三級“黨建云互動”視頻系統、“全州黨建云”微信公眾號、“全州縣全域黨建云”微信小程序等“指尖黨建”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人才雙向對接服務。同時,推行科技人才“訂單式”服務,村(社區)“兩委”干部根據需求在線“下單”,科技特派員及時“接單”提供科技服務。
“我們東山瑤族鄉地處高寒山區,縣里到鄉政府來回一趟要2個多小時,請專家來指導費時又費力。現在我們通過‘黨建云互動’視頻系統可以跟科技特派員連線,有問題可隨時咨詢,比較難解決的還可事前下單預約邀請專家實地指導,產業難題迎刃而解,打響了高山茶葉、金槐種植等瑤鄉產業特色品牌,脫貧致富奔小康有希望了!”全州縣東山瑤族鄉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分隊長鄭甜森高興地說。
據悉,去年以來,全縣科技特派員通過“指尖黨建”平臺在線“接單”180余次,到鄉鎮、貧困村累計指導稻魚綜合種養、沃柑種植、金槐種植、富硒米種植等230余場次,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種養新品種27個,為脫貧攻堅增添了動力。
干部人才一線幫扶,變“上熱下冷”為“無縫對接”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為打破城鄉發展壁壘,該縣大力推行“黨支部+人才+企業”抱團發展助脫貧“籬笆樁”模式,建立完善干部人才幫扶協作工作機制,選派70名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和659名干部駐村扶貧,整合32862名“六類人才”與68家企業力量,圍繞沃柑、米粉、金槐等優勢產業開展技術扶貧,加快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增強脫貧攻堅“造血”功能。
“不讓群眾哄下臺,要讓群眾富起來……”這是桂林市扶貧辦駐全州縣咸水鎮白竹村第一書記劉賀上任時,公開作出的鄭重承諾。今年春節前后,正是白竹村扶貧車間柑橘加工的高峰時期。劉賀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主動與車間負責人聯系溝通,想方設法為車間正常生產創造條件。為降低聚集性疫情發生風險,劉賀專程去外地為扶貧車間購買口罩200個,體溫槍、消毒劑一批,有效緩解了扶貧車間復工復產的“燃眉之急”。
為進一步凝聚脫貧攻堅智慧合力,該縣從縣農業農村局、文廣體旅局、工信局等部門單位選派業務型、技術型干部60多名,組建“流動講師團”,到鄉鎮、村(社區)開展扶貧創業技能培訓。依托縣、鄉、村三級黨建“云互動”視頻系統和322個遠程教育站點,開設“遠教大講堂”,舉辦扶貧政策學習培訓、柑桔黃龍病綜合防控助力脫貧攻堅技術培訓、電子商務進農村技術培訓等180余場次,培育電商青年英才、米粉行業經理、“醫聯體”專家、紅色基因傳承人等特色人才隊伍8支9600多人。
全州縣龍水鎮聚龍生態園負責人唐勇彪說:“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龍水鎮選派‘扶貧專員’駐點幫扶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生態禾花魚養殖、藥膳雞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引導全鎮15個村民合作社組建聯社,整合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0多萬元以43%的占比入股分紅,每村每年可獲得4萬元兜底收入,每人年均分紅3800元,實現村集體、企業和群眾抱團致富。”
產研學用一線合作,變“科技成果”為“扶貧效益”
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在人的觀念、能力、干勁。為加強脫貧攻堅理論支撐,該縣建立脫貧攻堅“智庫”,將脫貧攻堅典型經驗和調研報告100余篇分類收集整理歸檔,每月組織18個鄉鎮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分隊長召開1次分析研判例會,為謀劃開展下一步工作提供理論支撐。
脫貧致富,人才先行。全州縣通過開展“智薈全州·融合共享”六大行動,引進院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810人,打造紹水鎮紹蘭村市級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才灣鎮南一村毛竹山自然村市級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桂林國際茶花谷旅游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產研學用基地23個,創新校企村合作、村企、村社合作等模式7個。同時,健全落實人才聯項目工作機制,引導高層次人才走出實驗室、走進全縣286個村(社區),指導實施產業項目126個。
全州縣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是全國的槐米集散地。到了1998年,全州人在長期販賣槐米的過程中,看到了槐米市場的巨大潛力,于是有人開始種植金槐,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近年來,該縣將金槐產業化開發與示范作為脫貧致富的“一把手”工程來抓,出臺了一系列加快金槐發展的政策文件,鼓勵群眾種植金槐面積達10萬余畝。與此同時,與廣西禪方藥業有限公司合作,通過應用山東大學“分子形態轉變法精制蘆丁”最新專利,提高了蘆丁的提取率,成為全國最大、最先進的槐米提取蘆丁的加工企業,現已開發出“蘆丁粉”、“蘆丁片”、“金槐沖劑”等產品,全州縣被國家林業局中國經濟林協會評為“中國金槐之鄉”,金槐產業成為全縣脫貧致富、農民增收的主打產業。
在全州縣才灣鎮322國道兩旁,加工干米粉的廠家一家連著一家,待裝干米粉的卡車排起了長隊。各生產廠家廠房里機器轟鳴,工人忙得不亦樂乎。走進桂林全州米蘭香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封閉生產車間里,“全副武裝”的工人正在自動化流水生產線上忙碌,從大米原材料到成品米粉,全是流水線自動化生產。公司負責人汪麗說:“原來公司生產的主打產品是桂林干米粉,近年來通過引進人才,新研發了濕米粉保鮮生產工藝,現在不僅米粉種類更多了,銷量也更好了!”
“為進一步推動高校科技和人才資源流向脫貧攻堅一線,我縣實施大、中學生‘1+1’基層培訓計劃,在桂林人才網開辟‘全州縣企事業單位人才招聘’專欄。目前,與高校合作開展產教融合服務63次,征集就業崗位50多個,收到應聘簡歷216份,已錄用21人,打造了脫貧攻堅的人才‘引擎’。”全州縣委書記林武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