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編輯記者在“張愛萍將軍在方巷”史料陳列館重溫入黨誓詞。任在新攝
本報訊4月29日,鄉村干部報社黨支部組織全體編輯記者赴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重溫半個世紀前張愛萍將軍在這里帶領群眾艱苦奮斗的歷程,學習將軍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精神;走訪全國“最美漁村”沿湖村,探尋曾經最窮、最偏僻漁村的蝶變之路,進一步練腳力、增眼力、強腦力、提筆力。
張愛萍將軍于1965年9月2日至1966年4月27日在當時的方巷公社方巷大隊開展社教蹲點。老一輩方巷人至今記得,他一身舊軍裝、一個挎包,走遍了方巷的田野村莊,走家串戶了解民情,帶領群眾發展農副業、植樹造林、興修水利,與當地群眾建立了深厚感情。“方巷經驗”曾登上《人民日報》、《新華日報》頭版頭條,成為當時全國學習的典型。
在“張愛萍將軍在方巷”史料陳列館,編輯記者通過500余張紀實照片、上百件珍貴實物,全方位體會將軍的公仆情懷和清廉風骨;在位于方巷鎮糧管所內的“張愛萍在方巷社教蹲點住處”,樸實簡陋的住宿條件,讓編輯記者“穿越”到55年前,真切感受將軍生活的儉樸和以身作則的高尚品格。原方巷鎮文化站站長楊文龍、與將軍蹲點有過交集的陸元盛老人,分別向編輯記者們介紹了將軍的愛民往事?!皩④娫M織人手幫困難群眾修房子,親自幫忙搬磚,有群眾家里過冬缺被子,他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的被子送去急用……”楊文龍說。
陸元盛老人今年74歲,張愛萍將軍來方巷那年他19歲,在生產隊當政治指導員。說起將軍平易近人,老人仍然十分激動,“他每天穿著舊軍裝走在田埂上,看到老百姓就主動握手,有一次冬天露天開大會,臺下群眾臉對著風口,他立刻要求集體調轉方向,由他一個人臉對著風口挨凍。將軍離開方巷時,老百姓都哭,舍不得他走!”陸元盛老人現場還拿出了珍藏54年的《新華日報》,泛黃的報紙上不但有“方巷經驗”的報道,還有將軍化名“張平”給《新華日報》投稿的照片,這份珍貴的老報紙,引起了編輯記者們的極大興趣。
下午,編輯記者來到方巷鎮沿湖村,只見湖面碧波蕩漾,岸上繁花似錦,路邊分布著各具特色的漁家樂和民宿,一座以漁文化為主題的漁家書屋更為這個村增添了詩意。這里的村民曾經世代以打魚為生,居無定所、生活貧困,被外人稱為“漁花子村”,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還獲得“全國最美漁村”“江蘇省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
沿湖村黨委書記劉德寶介紹,近年來,沿湖村用好綠元素、做足水文章,圍繞發展特色產業、保護特色生態、彰顯特色文化等主題,積極引導傳統漁業轉型發展,打造漁文化名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漁民全部上岸定居。目前全村410戶1604人,400余人吃上了旅游飯,村民人均收入從15年前的5000元增長到現在的近3萬元。
“張愛萍將軍的事跡讓人肅然起敬、深受教育,沿湖村的蝶變讓人備受鼓舞、深受啟發。”在調研結束時,本報負責人表示,“方巷之行,全體編輯記者重溫‘三同’、錘煉‘四力’,收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助于今后進一步講好基層故事,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