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高校科研人員,從事中藥材研究;他又是一名科技特派員,將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第一線;他還是農民的知心朋友,造福一方百姓。他就是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藥材專家田孟良。
擔任科技特派員這些年,田孟良走遍了四川省貧困“四大片區”和深度貧困區,哪里有扶貧需要,哪里有中藥材種植,哪里就有他的足跡。
“農業技術就是要用來解決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田孟良說。10年前,地震中受災嚴重的寶興縣急需中藥材專家幫助恢復生產,電話打來,田孟良放棄到國外訪學的機會,一頭扎進寶興的田間地頭。
在調研中他發現,寶興作為“川藥之鄉”和中藥川牛膝最適合生長區域,卻存在品種混雜、種植粗放等問題。田孟良對癥下藥,選育出新品種“寶膝1號”,恢復正品川牛膝基原,推廣標準化種植,幫助拓展銷售渠道。后來寶興川牛膝的收購價和藥農收益接近翻番,全縣中藥材產業區域布局不斷完善,實現了從“原料產業”到“主打產業”的轉變。
從寶興起步,田孟良隨后被派到旺蒼縣,后來,他又來到涼山州、阿壩州。“從事了這份職業,就得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點事情。”田孟良的認識樸素而真實。
對此,阿壩州瑪目都村的村民體會最深。這個有300多人的高原藏區特困村,幾年前人均年收入僅有2000元。當地引進企業、成立合作社組織農戶種中藥材,但苦于缺乏技術,成效不明顯。
此后一年,田孟良“住”進了瑪目都村,帶領研究生15次到當地進行技術指導。選擇品種、整理土地、購買農資、田間管理……每個環節,他都耐心講解,遇到不容易說清的問題,就挽起褲腳操起鋤頭下地示范。
現在,田孟良成了村民的老朋友。在他的幫助下,當地以高原中藏藥材人工栽培及野生撫育示范基地、高原特色水果示范園、“農旅結合”特色花卉示范帶等為龍頭的扶貧產業集群已然形成,并在村里帶動50戶以上農戶脫貧,戶均增收8000多元。
近年來,田孟良的足跡遍布秦巴山區、烏蒙山區、高原藏區、大小涼山等地的貧困地區。兩年里,他的車跑了20多萬公里,還有兩次遇到雨后塌方,飛石差點砸中汽車。這些他都不以為意,田孟良告誡學生們:“要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就應該走進基層、深入農村。”在他影響下,一批年輕人回到農村,投入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