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貴州省最高山峰,素有“貴州屋脊”之稱,六盤水市鐘山區(qū)大灣鎮(zhèn)海嘎村就鑲嵌在半山腰上。
“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這是楊波初到海嘎村的真實寫照。2010年,六盤水市委選派第一批駐村干部時,鐘山區(qū)委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楊波主動請纓,到省級一類貧困村海嘎村駐村。這一駐,就是10個年頭,從28歲到37歲,楊波把美好年華給了海嘎村村民。
因為楊波的堅守,海嘎村迎來了“蝶變”:截至2018年底,村民人均純收入由不到1600元上升到9000多元,貧困戶由原來的300戶1325人下降到16戶37人。曾經(jīng)的“窮疙瘩”,變成“貴州屋脊”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對楊波來說,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榮譽,既是鼓勵,更是鞭策。他感到肩上的擔子更沉了,“很多干部都是這樣付出的,我只是其中幸運的一個。未來我會倍加努力。”
圖為:楊波(右三)和村干部一起走訪村民,了解村民生產(chǎn)生活情況
時光回到2010年3月,楊波帶著一腔熱血來到海嘎村,卻仿佛一下子掉進冰窖里。
“修廁所才補貼400塊錢,除非你拿1000塊錢來。”
“要我參加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險,除非你們幫我墊錢。”
……
“明擺著的好事,村民不要;送到家中的實惠,也要拒絕。”為了找到癥結、理清思路,楊波挨家挨戶走訪。他身上揣著煙和零食,碰到村民就遞支煙攀談起來,遇到娃娃就拿出棒棒糖、鹵雞蛋;村民在地里干農(nóng)活,他卷起褲腳跳下田坎一起干,村民修房子,他幫著一起挑灰漿桶;騎車下山,時不時幫著村民帶東西……
村民飲水難,楊波爭取到30口小水窖和四級提水項目,讓他們喝上了“從來不敢想”的自來水;出行不便,楊波協(xié)調資金修路,安裝140盞太陽能路燈;通訊信號不好,楊波與移動公司溝通……
一樁樁實事之后,楊波走進了村民的心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村民口中的“楊書記”變成了“楊兄弟”,走村串戶,村民都會端出爆米花,倒上一杯土茶,和他東家長西家短地拉家常。
楊波知道,基礎設施的改善,并不意味著產(chǎn)業(yè)興旺。于是,他發(fā)動黨員和致富能手,跟他一道找項目、找資金、學技術,摸索適合海嘎村發(fā)展的路子。經(jīng)過多方調研,楊波利用海嘎村海拔高、日照強的特點,引導村民發(fā)展大球蓋菇、食用玫瑰、苦蕎、蜜蜂等特色種養(yǎng)產(chǎn)業(yè)。為做大產(chǎn)業(yè)規(guī)模,他爭取來200余萬元資金,建起特色馬鈴薯、雞、牛、豬等9個基地,成立了“海嘎四季青種植農(nóng)民合作社”。
“為了能把海嘎村山貨賣到山外去,我們還申請注冊了‘黔之脊’綠色食品商標,把‘土疙瘩’變成了‘金元寶’。”楊波笑著介紹說。
在楊波的帶領下,能力強一些的村民很快就富了起來。為了讓貧困戶跟上步伐,他爭取資金擴大養(yǎng)蜂、養(yǎng)豬項目,重點扶持20余戶貧困戶入股。借助鐘山區(qū)金融扶貧政策,組織36戶117名貧困村民參與城市智能停車場經(jīng)營,人均每年增收近萬元。眼下,海嘎已形成“人人有股份,戶戶有產(chǎn)業(yè)”的新格局。
圖為:楊波(左)了解村民蜜蜂養(yǎng)殖情況
2017年4月,海嘎村、臘寨村、大箐村三個產(chǎn)業(yè)相近、地域相鄰、資源互補的村聯(lián)合起來,成立海臘箐聯(lián)村黨委,楊波被任命為黨委書記。時隔不久,楊波就為大箐村爭取項目資金135萬元,為臘寨村爭取項目資金20萬元。
這些年,作為第一書記,楊波盡了自己最大的責任,但作為丈夫、父親、兒子、女婿,楊波深感自己是“失職”的。說起這個話題,楊波面有愧色。
剛駐村時,他1歲的女兒正牙牙學語。今年小兒子出生時,他陪產(chǎn)假沒休完就回到村里。“平時一周回一次家,工作忙起來常常一個月也回不了一趟家。”楊波的妻子說。
妻子兩次入院手術,楊波都未能陪在身邊,家里大小事情都由妻子一人操持。而在女兒的記憶里,周末能見到爸爸是她最開心的事情。有一次楊波母親突發(fā)疾病,在急救室搶救了5個小時,當時楊波正在村里走訪貧困戶,接到家人電話已經(jīng)是母親脫離危險之后。每每說到這些,楊波的眼眶就紅了。
2014年12月12日,是讓楊波終身遺憾的日子。那一天村里組織少數(shù)民族文化活動,楊波忙前忙后累得夠嗆,根本沒時間看手機。待他抽空拿起手機時,顯示有20多個來自姐姐的未接來電。電話接通,傳來的卻是噩耗:“咱爸走了……”楊波一路哭著奔回老家。
“父親走了,當兒子的沒能見上最后一面!”對親人的內疚和自責,那一刻如洪水般爆發(fā)出來。在父親的葬禮上,楊波想,待來年第二輪駐村結束時,就不再到海嘎。讓他沒想到的是,20多位海嘎村村民代表奔波160多公里,前來為他的父親吊唁。他們欲言又止的眼神,讓楊波終究不忍離棄。
擦干淚水,背起行囊,楊波再度回到海嘎。
多年來,楊波把對家人的眷戀,嫁接到村里,傾注到工作中,用“小家”的付出換來了“大家”的收獲。
2019年3月,楊波開始了他的第五輪駐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