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北京軍區66241部隊的王東,2018年帶著脫貧攻堅的責任和使命來到曹家灣鎮紅星村擔任第一書記。
紅星村位于隴縣曹家灣鎮,距縣城15公里,人口605戶2435人,村民收入以烤煙、林果、勞務輸出為主。初到時,由于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群眾不配合、村干部不信任,工作落實難。為了盡快上手工作,他積極向村兩委干部、老黨員、老干部學習請教;同時積極入戶走訪,2個月時間走遍了全村10個村民小組的181戶貧困戶和324戶非貧困戶,就這樣,他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況,三本筆記本滿滿的記載了他的每一份收獲,也為他今后工作積累了第一手材料。
用真心,扶貧路上見真情。
來到村上后,根據全村貧困戶不同的現狀,他制定了詳細的布局圖,誰家因學致貧,誰家因病致貧,誰家因災致貧……深深刻在他的心里。
張浩善今年90歲,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后選擇回到家鄉,早年老伴去世,兒子2017年意外去世,家里陷入困境。為了讓這個家“活”過來,王東組織村“兩委”“四支力量”研判,在全票通過后,將張浩善確定為低保貧困戶,同時按照政策規定,又將符合招聘條件的兒媳聘請為村生態護林員,為其孫子落實了雨露計劃政策。2年來,王東只要有空就去老人家,帶老人看病買藥,幫老人干農活、打掃衛生,為老人孫子輔導功課,鼓勵他好好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老人的孫子今年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大學。
貧困戶徐讓艷肢體二級殘疾,高位截癱,在得知她的房子漏雨后,王東積極聯系鎮上,為她填表收集資料,申報了危房改造加固維修項目。此后,生活中有什么困難和問題,徐讓艷都會第一時間想到王東。有一次,徐讓艷反映她的輪椅壞了,行動很不方便。他連午飯都沒吃,立即聯系鎮上,并開車去縣殘聯,主動反映情況,為她爭取了一個輪椅名額。
用責任心,帶領群眾真脫貧。
他結合紅星村實際情況,因地施策,實施貧困戶點菜項目,除無勞力戶外,全村134戶貧困戶實現自主產業全覆蓋。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全村種植烤煙1010畝,種植核桃800畝,2020年,與陜果集團合作,流轉土地,種植蘋果2014畝。建有養豬場3個,有養殖大戶7戶。采取“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群眾入股合作社,年終分紅、流轉土地、推廣“借袋還菇”模式等形式,為貧困戶解決就業崗位200個,實現貧困戶平均月收入1800余元,把群眾嵌入產業鏈條中,促進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為紅星村鄉村振興奠定良好產業基礎。
發展產業同時,他一直堅信“扶貧先扶志”,堅持辦好村扶志夜校。一方面邀請縣農業專家對貧困戶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貧困戶種養殖技能;一方面邀請鎮領導、村老黨員為群眾講黨課,講扶貧政策,幫群眾提高精氣神,讓他們自愿去脫貧。
就這樣,他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一邊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為脫貧聚集硬實力。一邊抓環境綜合整治,公共基礎設施提升,群眾精神文化活動等軟實力,修廣場,架路燈,建圖書室、老年幸福院、衛生室等等,實現全村戶戶通水泥路,村莊綠化率達到98%以上,環境好了、村莊美了、群眾收入長了,幸福指數也提高了,整個紅星村實現一個大變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