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姚慶水支書、主任“一肩挑”時,魏家窯村賬上欠著27萬元;2019年,魏家窯村支部強、產業興、百姓富,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萬元。整整10年,從一個“欠款戶”到一個“富裕戶”,武鄉縣魏家窯村集體經濟是如何長“大”的?扭虧為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秘訣是什么?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魏家窯村位于豐州鎮東南部,濁漳河南岸,距離縣城僅有4公里,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村莊。然而,就是這個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只有330戶936口人的魏家窯村,貧困戶就有114戶346口人。
貧困人口多、歷史欠賬多,姚慶水剛“當家”就意識到窮家難當,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黨支部沒有威信和凝聚力,不但不能為鄉親們提供必要的服務,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更是力不從心。
俗話說,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帶領鄉親們奔富路,首先要有一個堅強的“黨建引擎”。
找到病灶,對癥下藥,姚慶水一方面從自身做起,遇事就開會、“三務”都公開,把“微權力”曬在陽光下,讓鄉親們心里有本“明白賬”;另一方面從建強黨組織抓起,落實落細“三會一課”制度,讓全村黨員過上了正常的黨組織生活,讓黨員有了榮譽感、責任感。
群眾有了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自愿與村干部連成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共謀一盤棋。
以前村里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人都不積極。現在一喊開會,人頭很齊,不用點名。一位老黨員說:“跟著支部走,日子有奔頭。”
秘訣一: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是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最有效的政治保障。
經濟強不強產業來幫忙
屋頂架上“藍板板”,村里多了“金罐罐”。最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魏家窯村發展光伏扶貧產業,掙上了“陽光錢”。
第一步利用23萬元扶貧資金,在村委會屋頂上建起30千瓦光伏電站,年收益穩定在6萬元以上;第二步利用荒山,申報安裝200千瓦聯村光伏電站,年分紅30多萬元。每年,魏家窯村僅光伏收益合計達36萬元以上。
“村集體留20%收益資金,用于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集體事業,剩余資金分紅給貧困戶,帶動了30戶80余人增收,戶均增收6000元。”
借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東風,魏家窯村理清了機動地權屬關系,喚醒農村沉睡資產,辦起了集農耕采摘、體驗觀光、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生態體驗園,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促進保值增值,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致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初步顯現。
2017年,魏家窯村如期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秘訣二:深化改革,發展產業,增強“造血”功能,是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最重要的核心支撐。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體驗園就在家門口,俺白天晚上在體驗園看大門,每月工資1000元。”貧困戶魏玉田說。
今年70歲的魏玉田,家里就他和老伴兒。老伴兒得了眼疾看不見,他心臟裝了4個支架,不能干重活。正在老兩口發愁時,村里建起了綜合生態體驗園,支村“兩委”在家門口為魏玉田老漢謀了一個好差事。不止魏玉田,魏家窯村有30多戶貧困戶在綜合生態體驗園打工。
村集體有了收入,還在村里為貧困戶設置了打掃衛生、護林防火、防汛抗旱等9類崗位,帶動了80余名貧困人口增收。
“俺負責管護全村的自來水,一年收入2400元,再加上種了4畝油用牡丹、2畝核桃樹、5畝玉米,一年下來也能收入10000多元哩。”貧困戶姚書炎高興地說。
黨建激活一盤棋,鄉村振興有活力,百姓致富有動力。據統計,魏家窯村集體經濟從2015年的2萬元發展到2019年的5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500元增加到2019年的7559元。
秘訣三:大河有水小河滿。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風氣正,人心齊。
如今,在魏家窯村,基層黨組織煥發出的蓬勃生機與活力,正涌動起帶動鄉親們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滾滾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