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本報開設“禮贊70年 曬照片講故事”專欄,面向廣大鄉村干部征集有故事、有溫度的照片,和萬千讀者共同見證衣、食、住、行以及教育、醫療等方面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用一張張濃縮著時代印記的照片,禮贊新中國70華誕。
在我宿舍的桌子上,整整齊齊擺放著三張照片。這是今年4月,我過生日的時候,父親送給我的。這也是我長這么大以來,收到的最有意義的生日禮物。
這三張照片的“主角”,是父親擁有過的3輛愛車。對于父親,對于我們家來說,它們就像風雨同舟的戰友一樣。
1997年,3歲的陳豪和母親在父親的自行車前合影。
第一張照片有些泛黃。那是1997年4月的一個下午,母親帶著剛滿3歲的我,在昭通市魯甸縣水磨鄉政府大院的一間土坯房前,和父親的自行車合影。照片上的母親笑得很開心,由于下村歸來的父親忙著處理手頭的工作,沒空陪我們,我們就和他的“戰友”——自行車,留下了這張“全家福”。
父親是水磨鄉的一名鄉干部,母親是鄉里的醫生,雖在一個大院工作,卻是一對“周末夫妻”。水磨鄉是魯甸縣面積最大的鄉,多數村為高寒山村,而父親又是個閑不住的人,一有空就下村入戶……沒買自行車前,他就靠兩條腿走,一來一回往往要一個星期。
一件痛心事,讓父親下決心買車。1997年3月的一個晚上,在鄉里值班的父親接到營地村村民求救電話:“有老人突發心梗!”他隨即喊上衛生院的醫生往村里趕。下過雨的山路很濕滑,他倆跑了3個多小時才趕到。可是,看到病人,醫生直搖頭:“來遲了,要早到一會就好了!”第二天,父親就進城買回那輛山地自行車,花了他大半年的工資。為這,母親還跟父親吵了一場。后來,母親告訴我,反對父親買車,除了經濟方面的考慮,主要是擔心父親的安全。父親去的那些村山高坡陡,走路雖然辛苦、耗時長,但安全。
有了自行車,父親下村更勤了。努力是有回報的,他分管的工作連續多年居全縣第一。有了車,父親回家次數也明顯多了。在我童年記憶里,最幸福的時刻,就是聽到自行車清脆的鈴鐺聲后跑出去迎接父親,坐在車前的大杠上,兜上兩圈風。
2000年,6歲的陳豪,騎在父親新買的摩托上。
第二張照片是父親拍的。那是2000年,那年我6歲,照片上的我騎在父親新買的摩托上。因為使用太頻繁,父親的那輛自行車只用了3年多就破舊不堪了。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的好轉,父親花1萬多元買了一輛嶄新的五羊摩托。
有了摩托,父親跑動的范圍更大了,每天披星戴月回家。昭通的冬天格外寒冷,因常年騎摩托,父親的腿患上嚴重風濕,雨雪天疼得走不了路,可他咬牙堅持著,分管的工作始終很出色。
2006年,陳豪的父親買回一輛北京吉普,請朋友拍下這張照片
第三張照片是2006年拍的。因為父親的風濕病越來越重,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拿出家里6萬多元積蓄買了第三輛車,是一輛老式北京吉普。在從縣城開回家的半路上,他請朋友拍下了一張照片。車到家后,他跟我說:“以后放假的時候,帶你去全國各地旅游!”可是,父親的話至今也沒有兌現。倒是那些要進城辦事、看病的鄉親們,享受過他的“專車”服務。
如今,父親即將退休,依然每天開著他那輛破舊吉普,白天入戶走訪,晚上戴著老花鏡加班錄入貧困戶信息,經常讓我教他電腦打字、做電子表格……
受父親影響,2016年我大學畢業后,回到魯甸當了一名大學生村官。現在我們的條件要比父親工作那會好多了。到村后不久,父親就給我買了一輛小汽車。他把鑰匙交到我手上時,鄭重地囑咐我:“給你買車,是為了在群眾需要的時候,能第一時間趕到!”我知道,當年那件錯過救人機會的事,是父親難忘的痛。
2019年9月,陳豪(右二)開車入戶途中,為村民辦事
帶著父親的期許,我每天走村入戶,盡力為群眾排憂解難。3年下來,車子總里程數7萬多公里。在我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我所任職的鐵家灣村2017年脫貧摘帽,98%以上的村民住進安居房,村組道路全部得到了硬化,不少村民也都開上了汽車,節假日帶孩子出門自駕游,成了村民的新風尚。
從父親的自行車、摩托車,再到我們父子倆的汽車,小家出行方式的變化,折射的是國家這個“大家庭”的變化:條件越變越好,生活越變越美。而父親也用他的言行告訴我,不管條件怎么變,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吃苦耐勞的作風不能變,服務群眾的初心不能忘。
這三張老照片,整齊地擺在我的桌子上,也揣進了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