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松陽縣四都鄉平田村,村里的百姓還清晰地記得,2015年,一名年輕的設計師徐甜甜走進村里,將村里的牛欄、破舊老屋等變成了農耕館。后來村民才知道,這幢建筑獲得了全國第一屆田園建筑一等獎。
如今,平田村已經成為鄉村建筑改造的“展示館”。何葳、鄭建剛、許懋彥等建筑設計師對老屋進行修繕,華麗轉身為爺爺家青年旅舍、歸云居、木香草堂等,建成了全縣首個民宿綜合體,點燃了寂靜的山村。“像針灸一樣,刺激某些點位激活整個整體”,徐甜甜說的話變成了現實。
松陽是浙江麗水建制最早的縣,擁有1800多年歷史,留有100多座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其中“中國傳統村落”有75個。高山階梯式、平谷式、傍水式和客家傳統村落在松陽的山水間交相輝映,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譽為“最后的江南秘境”。
面對這些得天獨厚的古村落資源和生態資源,松陽走出了一條新路徑,守著綠水青山、黃墻黛瓦,一手抓“生態修復”、一手抓“活態保護”,在對古村落采取整體或連片的保護的同時,“活化”善用,既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寄托鄉愁的桃源秘境,也著實提高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而以“拯救老屋”為代表的保護傳統和以“建筑針灸”為代表的創新發展正是松陽鄉村振興的主旋律,正在改變著松陽。
2014年,機緣巧合下,徐甜甜來到了浙江松陽。自此,徐甜甜便與松陽締結了不解之緣,參與了松陽大大小小的多個鄉村建筑設計。
在過去的五六年里,建筑師徐甜甜深度參與了浙江松陽的鄉村建設。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和經濟結構特征,徐甜甜因地制宜,通過“建筑針灸”的手法“以點帶面”,介入鄉村建設和社區營造。
“真正第一次參與村莊的項目是在平田村口的一片危房,我們通過調整空間格局增加公共功能對它有了提升,這片危房成為了村口的村民活動中心。通過這個改造讓當地村民對保護改造有了信心,也就是像村口最破爛原來屬于最窮人家的房子都可以改造好,那么所有的傳統民居和夯土墻房子都有希望。在這幾年里不少村民紛紛返鄉。2015年前常住人口不到20人,現在常住人口已經增長到了160人。”在第一屆城鄉聯系國際論壇上,徐甜甜回憶起與松陽老屋的聯系,動情地說。
在松陽,還有葉村鄉“竹林劇場”、樟溪鄉“紅糖工坊”、新興鎮“廢墟美術館”、大東壩鎮“契約博物館”等一批由徐甜甜設計的作品已投入使用,引領鄉村取得新的變化。她和村民、當地政府、當地工匠共同實現著當代鄉村建造。
2016年1月,松陽成為由財政部、國家文物局批準設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全程管理實施的傳統村落保護公益項目“拯救老屋行動”項目的首個整縣推進試點縣,一期項目資助經費為4000萬元,為一些年久失修又亟待保護的傳統老屋提供保護資本。
在政府支持古村落保護工作的實質性動作背后,是對“四兩撥千斤”帶動社會工商資本投入古村落保護利用的期望。
2015年,因為一次游玩機會來到千年古村界首村,項穎穎看中了有著90年歷史的名為“卓廬”的四合院,敢想敢干的她從銀行辭職,籌資500萬元,為的是實現她心中的四合院民宿夢。
設計裝修完畢,本打算馬上試營業,但因為民宿二樓挑出的陽臺以及后院建的游泳池等屬于違建,與房屋原來的風貌不符,相關部門要求必須限期整改。痛定思痛的她二次募集資金,邀請專家團隊進行設計指導,來了個二次裝修。
2016年6月,項穎穎的“卓廬若家”試營業,沒做任何推廣,入住率超乎預期,不少住客反饋古色古香的民宅很有味道,在朋友圈發圖。“不應該成為古村的破壞者,在開發的同時,更應該保護它。”此時,項穎穎更多的是感謝當地政府的嚴格要求。
“要處理好民宿發展與鄉村建設的關系,在建設中注重保護整村風貌,尊重當地民俗風情和體現鄉土氣息,使賓客的身心回歸簡單自然。”松陽縣委書記王峻多次要求在發展民宿要在不破壞原有風貌的前提下改造內部設施。早在2013年松陽縣也出臺了文件,對改造利用傳統民居發展特色經營的民宿提出明確要求。
于項穎穎和卓廬來說,民宿的建設過程,就是她對古村落認識的過程。
有一次,來自上海的室內設計師劉倩文入住“卓廬若家”民宿,特意要求和民宿主人聊聊做民宿的心得,因為劉倩文動了心,她也想在松陽建民宿。
“如果說你想要來松陽做民宿的話,那么底線必須守牢,千萬千萬不能破壞老屋的傳統風貌。”親身經歷,讓項穎穎斬釘截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