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的農田里,農民駕駛農機在小麥田間勞作。
梁子棟攝(新華社發)
兩臺植保無人機正在安徽廬江縣郭河鎮河廣家庭農場的大田里進行小麥除蟲作業。左學長攝(人民視覺)
高疇新雨足,布谷喚春耕。陽春三月,神州大地到處都是一派忙碌景象。在安徽廬江,植保無人機進行小麥除蟲作業;在河北石家莊,農機在田間不間斷勞作;在山東淄博,連片的塑料大棚蔚為壯觀。和以往不同的是,勤勞的身影旁邊多了“大家伙”,農業生產有了“好幫手”,“農機+農技”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田間地頭大展身手的“新玩意兒”“黑科技”,正是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成果轉化推廣不斷加強。比如,為一些農產品貼上二維碼,掃一掃就能追溯農產品的“前世今生”;一些地方,無人駕駛的拖拉機牽引著播種機,在北斗衛星導航指引下自動播種。事實證明,從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到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再到提質增效的現代農業,農業科技大有潛力、大有可為。
農業科技為農興農強農。除了生產機械,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在多方面成果迭出。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可以說,科技興農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了強勁動能,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要抓手。
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農業興。在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我們就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