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舒城縣柏林鄉以黨建工作為引領,把產業扶貧、產業富民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核心舉措,整合各類扶貧專項資金,從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及鄉村旅游業等方面對貧困村、貧困戶給予政策傾斜。大力扶持發展“一村一品”產業工程,以黑斑蛙、小龍蝦等為代表的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農民實現就近創業就業,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分享到“一村一品”工程帶來的紅利。
“稻蛙共生基地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我們正努力把石美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成全縣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產業扶貧基地。”石井村黨支部書記金時剛告訴記者。該項目是石井村探索實踐“黨支部+股份經濟合作社+集體企業+貧困戶”新模式打造的一個集有機水稻種植與黑斑蛙養殖于一體的“稻蛙共生”扶貧基地,經過不斷發展,現占地約100畝。
2018年,基地有7戶貧困戶以土地折算方式入股年終獲分紅1600元,帶動了2戶貧困戶穩定就業年增收近3萬元,10多戶貧困戶靈活就業年增收近6000元。
雙墩村充分發揮能人大戶示范帶動作用,在雙墩村大山組建設一個占地1187畝的千畝稻蝦綜合種養扶貧基地,成立舒城雙墩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投資450萬元,實現“大戶+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經營模式。2018年,龍蝦產量四萬余斤收入60多萬元,水稻產量超過80萬斤收入近100萬元。全鄉入股的320戶貧困戶每戶獲得分紅1000元,合作社和村集體獲得8萬元的扶貧發展基金。
雙墩村實施稻蝦綜合種養項目的第一年便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其影響帶動,全鄉陸續出現了多個大農戶自發建設經營的稻蝦綜合種養基地,如柏林村王茂林、謝光穩和衛平滔,馬松村徐德林、沙勝祥等。
與石井村、雙墩村不同,秦橋村將綠色生態與鄉村旅游結合在一起,走出一條“生態立村、旅游富村”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依托“一村一品”工程,秦橋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園區示范帶動作用,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柏林生態園項目,鼓勵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多種方式幫助其增收致富。
柏林生態園占地1700多畝,目標定位為建設國家AAAA級生態旅游景區。該項目以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為引領,以鄉村農林業風貌為基底,按照規劃將打造成為集農產品展銷、農業科技示范、農業養生體驗、農業生態度假、高端商務活動于一體的農業文化旅游新亮點。
柏林生態園深度挖掘當地民風民俗,促進鄉村環境優化和傳統文化傳承,積極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旅游發展,貧困戶致富增收,推動柏林鄉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一方面,秦橋村2017年爭取中央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資金50萬元作為入股資金,村集體每年可以從柏林生態園獲得5萬元的穩定分紅,全鄉130戶貧困戶通過扶貧小額信貸資金5萬元入股合作經營,每戶每年可獲分紅3000元。另一方面,園區吸納了貧困人口20人靈活就業參與園區建設,人均年增收近萬元。同時流轉82戶貧困戶土地,畝均租金500元以上,貧困群眾實現了穩定、持續增收。(柏林鄉李力 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