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臺“網紅”、無人機飛手、民宿老板……你能想象一撥年輕人回村里“折騰”的場面嗎?780萬人,這是近年來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的規模。
在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同時,不少年輕人也作出了到農村去的主動選擇。這里有新產業新崗位,還有新生活新期盼,年輕人回鄉,挺忙。
直播網紅成農產品帶貨王
拓寬渠道,賣果、創業都不愁
趕緊的,甘有琴帶著鄉親們奔去地里摘沃柑。年后家門口的快遞一恢復發貨,得趕緊給“粉絲”發貨。一邊張羅,手機也沒閑著,鏡頭對準大家摘果、包裝的忙活勁兒,直播視頻立馬就傳到了網上。過完年到現在,都是這個節奏。
哪兒來的粉絲?原來,甘有琴就是今日頭條直播頻道的網紅“巧婦9妹”。322萬粉絲,視頻觀看量超過8億人次。去年,她幫家鄉——廣西靈山縣三海鎮蘇屋塘村,賣出800萬斤農副產品,產值2300萬元,干出了名堂。
“‘鄉村’兩個字就自帶流量,美麗鄉村大有可為。”甘有琴是80后返鄉農民工,她分析過,“巧婦9妹”的粉絲主要有3類:外出打工的農村人、有同樣背景的老鄉、向往純天然生活的城里人。
就這樣,2017年開始,她就在直播平臺上傳視頻,分享農村原生態生活及鄉村美食。“我的家鄉靈山是水果之鄉,荔枝、百香果、皇帝柑……一年四季吃不完。”甘有琴說,得知視頻可以邊看邊買,就試著賣皇帝柑,沒想到一星期就走掉9萬多斤。
以前,村里很多果子滯銷,爛在地里沒人要。如今,甘有琴成了大家眼中的“農產品帶貨王”。不只靈山,廣西不少村都會找她幫忙。“巧婦9妹”還與當地合作社培育發展農產品基地80多個。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老鄉不再擔心賣果難了,種植面積也穩定下來。
“看到有銷路,今年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巧婦9妹”提供了60多個就業崗位,間接帶動200多人就業。單是電商打包運輸,就為村里添了日均50個兼職崗位。還有50多名青年返鄉加入創業潮。
“年輕人返鄉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結果,作用不可低估。”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祖輝說,他們既了解城市、又了解農村,既會搞生產、又會跑市場,對多元化升級消費需求更了解,視野更開闊。除了常規項目補貼、政策優惠外,要在項目審批、權益保障上,為他們發展鄉村產業打開更大的方便之門。
麥田飛手打藥用上無人機
節本增效,科學種田更輕松
一個洪亮聲音,從午后的麥田里傳出老遠。“手要摸,起落摸電機、舵機溫度。眼要看,飛前飛后不能抖!”陳斌正對無人機小隊隊員講解打藥的技術要領。眼下,魯南小麥正返青,綠色防控是穩穗增粒的關鍵。
陳斌本是郯城縣歸昌鄉陳莊村考出去的大學生,畢業后返鄉加入了自家的家庭農場。別看只有21歲,可在田里,他說話分量十足——既是職業無人機飛手,也是無人機修理專家。周邊農戶3000多畝小麥的飛防作業,都是他帶隊負責。
一番緊張調試后,“大家伙們”登場了——6架直徑1米左右的植保無人機緩緩升起,機艙內的農藥霧化隨即噴出,在空中迅速前推,地里麥子隨著氣浪搖曳,盡情享受著“藥浴”。
“無人機飛過,下旋風力強,農藥能均勻噴灑到麥子葉片和根部。”陳斌說,無人機打藥比常規人工省水七成,省藥六成。單機一天作業200多畝,相當于八九個人干的量,一畝地能減少人工成本三成。
“以前,提起打農藥就頭疼。雇一個人花不少錢,還容易中毒。有時候看著踩踏麥苗,心疼得不行。”村民范高明聽說,無人機打藥一畝才7元,年前就到陳斌的無人機小隊預約,想要家里的30多畝麥田也嘗嘗鮮。
除了這些,農場還提供水稻代育代插秧,土地托管等服務,這一項就是10萬元左右年收入。拿托管服務來說,水稻全程托管每畝450元,產量每畝650公斤以上。鄉親們還能自由選擇代插秧、代管理、代收獲等個性化托管。“這就解決了農民種地無勞力無技術問題,現在有3000多畝‘托付’給了我。”陳斌說。
民宿店主把游客當自家人
創新理念,多元增收潛力大
過完年,許紅艷滿負荷運轉1個多月的“溪山居”精品民宿的在線訂單稍稍降了下來。可這兩天,幾個旅行社又找上門。一來二去,住客又超過往年同期了。
許紅艷是南京江寧區橫溪街道石塘村一名回鄉創業的80后。前幾年,村子成為區里首批建設的5個生態休閑農業示范村之一。看著小山村改造成了江南村落,她第一時間辭去城里的工作,辦起農家樂。
然而,隨著游客增多,村里農家樂數量飽和,游客的要求也更高了。許紅艷率先轉型,靠著前期的游客資源和經營收入,爭取貸款,投了100多萬元。只半年,就升級成精品民宿。
經營內容要升級,服務理念更要提升。“農家樂把游客當成客人,民宿是把游客當成家人。”她把田園采摘、農家大鍋灶等農事體驗活動與精品民宿打包,游客滿意度上來了。
溪山居民宿的開辦,讓村民看到致富增收的新渠道新辦法。每到空閑,許紅艷還會去其他開民宿的村民家中提改造建議,幫忙解決問題,時常介紹客源。
去年,石塘村43家民宿如雨后春筍鋪開,原來單一農家樂鄉村經營業態轉向“農家樂+精品民宿+農事體驗”多元化經營發展。接待游客突破140萬人次,旅游收入1.5億元。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表示,返鄉創新創業人員搞三產融合培育新業態,要注意結合鄉村資源特色。政府部門不妨給予引導,按不同地區特點形成不同類型的創新示范基地,通過科技和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建設一批“鄉村中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