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委一號文件共分9個部分,其中“堅持質量興農,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發展壯大鄉村產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兩個部分都強調產業的發展。
“調+轉”,厚實農民錢袋子
“只有產業興,才能百業興,推進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最基礎、最關鍵的任務。當前我們重點是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從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向鄉村產業延伸轉變。”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云說,今年將主要抓好四項任務:
一是調結構,培育壯大8個千億元級優勢特色產業,種足種好3200萬畝以上水稻,調減非優勢區低效糧食生產,擴大高效特色農產品規模,實施開放型農業提升行動,拓展國際市場;二是轉方式,讓綠色發展成為江蘇農業的最大特色,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力度,推進輪作休耕,擴大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三是促轉型,切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守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抓好“蘇”字號農業品牌建設,加大農產品市場競爭主體培育,做強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四是抓融合,推動鄉村產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發展,實施“農業+”融合發展行動和“百園千村萬點”休閑農業精品行動,建設一批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推進鄉村創新創業。
“我們堅持開展農業招商,加快農業重大項目建設,全力補齊農業產業發展短板。”宿遷市委副書記宋樂偉說,宿遷聚焦產業提質,持續提升增收帶動能力,打造優質稻米、生態河蟹等六大百億級產業,全年新增生態高效農業26.1萬畝,帶動近10萬低收入人口增收。實施“家門口就業工程”989個,免費開展低收入人口技能培訓,帶動5.9萬低收入農戶就業,人均年增收1.32萬元。1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建成“淘寶村”,5.3萬低收入人口直接參與網絡經濟。
“二+三”, 壯大農村好產業
農業作為江蘇省鄉村主導產業,正朝著優質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轉型升級。儀征市馬集鎮屬于丘陵地貌,傳統種植成本較高,種水稻、小麥等收益較低。馬集鎮黨委書記邵士翔說,通過調整發展思路,馬集鎮將重點放在高效農業上,發展出黑莓、瓜蔞、甜葉菊、茶葉、碧根果等特色種植項目近萬畝,并推動一產接“二”連“三”。百匯園集團是當地通過招商吸引來的黑莓生產企業,將投資10億元,打造集果蔬種植、食品加工、產品銷售、商務休閑、農情觀光為一體的特色產業觀光園區。
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相關人士介紹,今年江蘇省將發展產業鏈延伸、產業集聚、農業功能拓展、產城融合等不同類型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鏈,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發展的增值效益,將適合鄉村的產業盡量留在農村。同時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示范作用,實施好中央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項目,建設主業強、百業興、人氣旺的農業產業強鎮。強化資源配置,建設好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田園綜合體和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等,搭建三產深度融合的載體平臺。發展一批產業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經濟效益顯著、產業集聚發展高效、與農民利益聯結緊密的省級三產融合先導區,創建一批國家級先導區。
按照“縣域有特色、鄉村有特品”的原則,江蘇省還將大力發展綠色蔬菜、應時鮮果、食用菌、苗木花卉、名優茶葉、特色畜禽、特色水產等地方特色農產品,做大做強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圍繞產品有特色、產業有規模、文化有傳承等發展亮點,打造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人+技”,提升農業支撐力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要圍繞誰來種地、誰來興村、誰來服務等問題,在留住人才、提升人氣上下功夫,使之成為推進鄉村振興主力軍。”省農業農村廳人事處相關負責人說,江蘇省將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程為抓手,著力構建一支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3月14日,昆山37名新型職業農民走進南京農業大學,開始他們為期3年的大學生涯,這是昆山在全省率先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成人高等學歷免費教育。昆山市農業農村局有關人士表示,培育壯大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翅膀。省委一號文件明確,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今年江蘇省將繼續組織實施農業科技興農行動,推進科技與農村、專家與農民、生產與生態三個對接,開展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農業關鍵共性技術集成創新、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三項攻關,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體系。
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銜接,我省還將組織科技專家駐村駐點,共建科技示范基地、示范鎮村,打造特色產業聯盟,實現全省農業縣(市、區)都有一家穩定的農業教學科研支持單位,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