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有三座銀行?最近,記者在浙江省長興縣煤山鎮采訪,聽聞宣傳干事周爽提供的新聞線索,立馬引起濃厚興趣。周爽見狀,莞爾一笑:“這三座銀行,可不是金融機構的駐點,是綠色銀行、商貿銀行、企業銀行,新槐村的首創,集體經濟增收的‘利器’。”
進村前,記者稍稍問詢了新槐村的基本情況。這里地處蘇浙皖交界,一腳跨三省。難能可貴的是,如此偏僻的村莊,一躍成為了煤山鎮村集體經濟最強的村莊。
那么,新槐到底是如何富起來的?“三座銀行”,又發揮著怎么樣的作用?記者隨即前往村里探尋,村黨總支書記林順芳已等候在村。
年逾花甲的林順芳,體型偏瘦,皮膚黝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就開始接觸村級事務,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已有37年光景,這在全省恐怕都為數不多。談起新槐的“三座銀行”,作為“原創者”的林順芳,一下變得侃侃而談。
第一家銀行是“綠色銀行”。過去,村里有個“北大荒”,600多畝土地常年閑置。2006年,村里覺得實為可惜,就決定收歸集體所有,用來發展苗木和毛竹產業。有人打理后,荒地再現生機,不僅提升了生態環境,關鍵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近20萬元。
第二家銀行是“商貿銀行”。2012年,村里把空余、破舊的辦公樓和舊廠房拆除,沿著長牛公路建造了一棟便民服務中心大樓,投資780萬元建起新槐村商貿綜合樓。商貿樓就主要用于店面出租,一年收入可達到40多萬元。
如今,這個家門口的商貿樓,成了琳瑯滿目的百貨商店。有了商業氛圍后,再加上老早前集鎮所在地的優勢,新槐村沿街的百姓都開起了各色商鋪。盡管集市不大,但五臟俱全,老百姓辦事、購物都很方便,而新槐村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強村之路。
第三家銀行是“企業銀行”,也就是等到集體經濟有了積累,再利用新槐村域內企業眾多的優勢,探索將集體資本融入大型企業,通過出資參股企業的形式,增加集體收入,同時鼓勵村民以出資參股企業的形式增加收入。“企業銀行”的創立,讓百姓與石礦企業連結在一起,也將在“生死線”上掙扎的石礦資源,逆襲成了湖州全市的標桿礦區。
林順芳給記者算了一筆大賬,今年1月份到目前為止,通過“三大銀行”為村里增收200萬元左右,為30戶村民增收1萬元左右。“只能算總賬,不能算細賬。像‘綠色銀行’,雖然收入占比不高,但意義很大,這是我們的生態底子,得世世代代保護好。”
記者了解到,近十年來,從舊房改造、村道硬化、環境美化,到數字電視全覆蓋、自來水接到戶、家家門口有綠化;從村內養老保險參保率、合作醫療參保率均達100%,關懷困難戶、高齡老人等,村里的各項公益事業從沒間斷過,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豐富。在這位老書記看來,村集體壯大不是面上的“數字工程”,關鍵得服務好百姓,讓農民過上好日子,這個初心他從沒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