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進太行山區的邢臺市邢臺縣前南峪村,空氣中彌漫著栗花的香氣。陽光下,果農們在林中忙碌,遠遠望去,綿延不絕的綠中點綴著星星點點的紅。
半個世紀前,這里是一片荒山禿嶺,老百姓吃飯都是問題。回想過去,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深有感觸。
上世紀60年代以來,前南峪村男女老少一起治理荒山、植樹造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這里的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
樹多了,山綠了。如何把山溝溝變成“綠色銀行”,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前南峪村先后請來150多位技術專家,專家支招:換種品優價高的經濟林,在山腳溝谷發展西洋參、紅小豆等高效作物。
目前,前南峪共有果樹30萬株,僅果品一項年人均收入就達到1.16萬元?!傲植念^、干果腰、水果腳、米糧川、林果山”的生態模式日臻成熟。
在此基礎上,圍繞果品品牌建設和深加工,前南峪村做足富民文章,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當地加工企業負責人趙文斌介紹:“經過深加工的板栗仁、蘋果脆片,每斤效益是鮮果三四倍?!?/p>
村里還引植30多種國內外樹種,建成了美國樹莓、歐洲榛子等七大精品園區,修建了玫瑰園、栗樹山莊等觀光園。同時,投資500多萬元改造升級基礎設施,興建抗大陳列館和故居。小山村變身天然氧吧和國家4A級景區,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線路之一。如今,前南峪村吸引游客紛至沓來。2018年全村總收入1.99億元,人均純收入近1.9萬元。
在邢臺全市,有許多村莊和前南峪村一樣脫貧致富。截至2018年底,全市10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23.1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5.02%降至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