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區向北150公里,群山環繞中有一座小山村,是密云區大城子鎮張泉村。2016年11月26日,時任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的季景書作為扶貧“第一書記”首次來到這里,眼前的場景超出他的想象。
蜿蜒的小路盤山而上,鋪滿積雪,不但狹窄還崎嶇不平,車子開在上頭打滑,隨時都有沖入山溝的危險;全村海拔都在600米以上,村子最深處通不了車,只能徒步;村民的房子老舊,沒有暖氣,冰冷透風……當晚,季景書輾轉難眠,“覺得肩上的擔子重啊。”
第二天一早,他開始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全村共有84戶198人,處在低收入線以下的54戶106人,占總體的64.3%,還有15戶低保戶,24位殘疾人,村子里沒有集體產業,沒有優勢經濟作物,沒路,甚至連可耕種的土地都不多。
脫貧的路在哪兒?有一次,季景書用自己的車送村里一位趙大爺到鎮上趕集,車子行駛在顛簸的山路上,趙大爺無意間嘆了口氣,“唉,啥時候村里能有條像樣的路就好嘍。”
“有條像樣的路。”這個愿望深深印在了季景書的心里。他立刻返回北工大,把給村民修條路的這個想法反映給了校領導,校領導很快找來建工學院的專家幫忙規劃修路方案。季景書也一趟趟往返于張泉村和學校之間,協調密云區的相關主管單位,共同為修路出力。
2017年9月1日,一條10公里長的柏油路修通了,從張泉村直通鎮上,隨后的兩天還開通了公交線路,村民看見嶄新的馬路,高興地拍手稱贊,趙大爺也拉著季景書的手笑得合不攏嘴,“行,你這個‘第一書記’還真有兩下子!”
路修好了,村民真正把季景書當成了自家人,期盼他帶領大家走上致富路。
張泉村的主要經濟作物是核桃、板栗和紅果。記得剛來村子時,季景書看見半山腰的紅果樹下散落著成片的果子卻沒人要,“這么好的果兒咋都扔著不管呢?”
“還不夠瞎折騰的呢。”村民擺擺手,給他算了一筆賬:紅果最多賣兩毛錢一斤,要雇人撿紅果每個人一天最少120塊錢,一個人一天最多撿200斤,“主家兒還得搭上三頓飯,里外里賠大了,撿它干啥?”
“老季”覺得可惜,他先是提出把紅果曬成干,拿回學校請同事們購買,后來發現這樣的方式還是收益太小,于是決定要對紅果、板栗、核桃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他在村民家里搞實驗,請村民把板栗、核桃磨成粉,澆上熬制的紅果汁,制成酥餅,取名“核栗紅”餅,但因為村民缺乏專業技術,做出來的食品色澤和口感都不過關,“老季”又全國各地的四處取經找資源,請來專業的食品公司協助指導研發;有村民養蜜蜂,他請來中科院蜜蜂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了能吃的蜂蜜潤唇膏;他還和承德、山西等地的食品生產廠家合作,代加工板栗仁、山楂養生茶、山楂汁等系列產品。
單打獨斗打不開市場,“老季”征求村民意見,和村兩委班子協商,注冊村集體企業,成立“北京張泉達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把張泉村的深加工農產品由公司統一銷售,再給村民們分紅。
2017年,張泉村有37戶低收入家庭達到“脫低”標準,到了2018年年底,全村成功實現全員“脫低”。因為怕自己的兩年掛職期滿后,公司運營可能遇到困難,“老季”又協調各方資源,推出了屬于張泉村自己的微電商平臺,又聘請了專業的線上、線下職業經理人。
路鋪好了,“老季”的扶貧掛職期也結束了,可他的心沒有遠離張泉村,閑暇時間總要再回去和村民拉拉家常,解決一些問題,“不忘初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使我不在村里工作了,也還要做他們心中信任的‘老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