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比較緩慢,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占到60.2%。為改變這一現狀,玉林市委、市政府決定全面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燎原工程”,重點推行政策先行、多業態發展、試點示范等措施,扶持一批集體經濟薄弱村,壯大一批集體經濟強村,推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統計,目前玉林市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4萬元,其中652個村超過5萬元,266個村超過10萬元,93個村超過20萬元。
堅持政策先行激發發展活力
“今年實施‘燎原工程’在項目資金、資源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更大了。”玉林市陸川縣基層辦負責人楊勝遠說。在去年《玉林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工作規劃》基礎上,玉林市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協同推進、合力發展”的原則,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項目庫,整合相關項目資金,從2019年起連續3年每年扶持10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每村給予不少于50萬元扶持資金。
“在項目投放方面,對于技術要求不高、單個項目投資額在200萬元以下的公共項目,優先安排具備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實施。”玉林市北流市集體經濟辦負責人冼家文說。
今年,北流市以278個村民合作社為項目建設主體,下設勞務公司負責承接項目具體工作,實施土地整治工程,一期土地整治工程有630個項目,涉及建制村209個,區域總面積8750畝,共獲得756.2萬元收益分成。
除此之外,玉林市還在充實村級集體“三資”、實行單位掛點幫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等方面出臺具體措施,不斷完善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政策體系,激發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2019年,玉林市通過全面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燎原工程”,共整合各類資金約2.69億元,建設789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達1.04億元,同比增長187.82%。
綜合施策推進壯大特色產業
位于玉林市博白縣菱角鎮石柳村的沃柑基地,成片的果樹上掛滿沃柑。看著碩果累累的沃柑樹,昔日荒坡變“金山”,鄉親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為了解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低的難題,我們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沃柑產業。”博白縣菱角鎮石柳村黨支部書記廖克東說。目前,該村種植沃柑9000多畝,獲評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沃柑)示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可達23萬元。
玉林市創新多業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推行“特色產業法”“鄉村旅游法”“‘頭雁’引領法”“電商助力法”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十法,走特色發展道路,打造玉林集體經濟發展特色品牌。
在陸川縣,馬坡鎮新山村將村集體、村民山嶺、荒田流轉到陸川縣綠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橘紅,種植規模有2000多畝,建成了種植面積位居全國前列的橘紅基地,村級集體年收入達15.2萬元。
在玉州區,城北街道西岸村依托“翠美田園”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發展番石榴產業,種植規模超過2000畝,建成廣西最大的番石榴生產基地,村級集體年收入超過12萬元。
目前,玉林市發展特色產業的村有215個,發展服務經濟的村有106個,發展物業經濟的村有435個,實行聯合經營的村有541個。
強化試點示范助推提質增效
“自良鎮利用容縣‘中國沙田柚之鄉’的優勢,推進沙田柚特色小鎮建設,示范村中平村集體經濟項目輻射帶動周邊12個行政村建成了一條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5公里、總面積約5萬畝的沙田柚產業示范帶,總產量有4萬多噸,產量占全縣的1/3。”容縣自良鎮黨委書記周達喜說。
玉林市按照“樹得起、立得住、推得開”的標準,統籌抓好資產經營型試點、產業配套型試點、資源開發型試點、為農服務型試點,打造了一批示范村、示范社、示范基地。
“為加強典型示范作用,玉林市委組織部編印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案例選編》,挖掘許多好經驗好做法,讓基層學有標桿、干有榜樣。”興業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吳承能說。
在鄉村振興旅游示范村福綿區福綿鎮十丈村,周邊村與十丈村聯盟,利用十丈村的旅游資源優勢、產業資源優勢,共同注資130多萬元到村民合作社,一同參與鄉村旅游項目,打造經濟發展共同體,抱團實現村集體整體創收。
目前,玉林市構建了自主發展、試點引領、全面提升的發展模式,市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通過送規劃、送資金、送政策、送技術、送項目等措施,打造了67個示范標桿村,引領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