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延慶沈家營鎮天成家園社區,有這樣一家人。母親郭建春是一名在職黨員,疫情發生后,她很快回到社區報到,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來,宣傳防疫知識、進行來往人員測溫登記……一天的值守下來,郭建春腰酸背疼,尤其是在寒冷的晚上站崗,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她沒有一句怨言。
身為丈夫的王曉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沒過多久,他也到居委會報名參與志愿服務,就這樣夫妻二人組成了一組“夫妻檔”,每天早出晚歸,在社區里忙個不停。“兒子,你在家就安心學習,午飯已經給你做出來了,熱飯的時候要小心。”媽媽耐心地叮囑到兒子,兒子王灝今年13歲,是一名初中生,因為疫情影響,學校推遲開學,于是,他成了“留守兒童”。
“爸爸媽媽每天在疫情防控中奔波,我也要當一名社區志愿者。”懷揣著這樣的想法,王灝又擔心父母會因為顧慮自己的安全而不同意,出乎意料的是,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于是,在學習之余,王灝也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中來,可是第一項任務就讓小王灝大吃一驚。
原來,他要和爸爸一起去給居民發放出入證,需要挨家挨戶敲門、發卡、拍照,看似簡單的工作卻有著巨大的工作量,每棟樓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六層、每層又是五戶,一棟樓下來,王灝爬上爬下、重復著一樣的話,已是筋疲力盡、口干舌燥。
當然,也有碰“釘子”的時候,一次工作中王灝剛敲完門,還沒看見人出來時,腦袋就被噴上了酒精,“當時我都懵圈啦,一個中年叔叔笑嘻嘻地露出頭說我先給你消消毒!”王灝事后回憶道,還有住戶根本不開門,碰到這些情況,確實讓小王灝有些失落,“當時我就想要不回家吧,但爸爸一直鼓勵我,別灰心,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只要勇敢面對,一定能夠戰勝。”就這樣,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勵下,僅僅用了半天時間就完成了100多戶的發證工作,王灝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回到家,媽媽還特意犒勞了王灝,當談起為什么這么多人都愿意主動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當中時,爸爸媽媽告訴王灝,“我們是一個小家,社區就是我們的大家,我們的‘小家’是社區的一份子,只有所有人都為這個‘大家’著想,我們才能戰勝疫情。”
據了解,王曉利的父親在大年初三查出患有白血病,入院治療后,在辦理輸血手續時,王曉利驚訝地發現,父親瞞著一家人獻了7次血。王曉利的父親不僅熱心公益,還積極支持兒子一家參與防疫,王曉利一家人也是在細心照顧父親的同時,依然堅持社區執勤,為社區疫情防控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