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闕興國總是頂著烈日在外面跑。2500畝“仙桃李”熟了,采摘分揀、封箱裝車、尋找銷路……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等著他。
闕興國是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黨總支書記。他手上握著兩個比雞蛋還大許多的“仙桃李”,對著眾多手機和鏡頭“自賣自夸”:這是烏牛村大變樣的“秘密武器”。
幾年前,烏牛村的大多數村民都往外跑,5000多畝土地有六成撂荒,山上還有不少野豬野兔出沒。“村里想見到一個人影都難,完全就是一個‘空殼村’。”
2013年,闕興國帶頭引進了由外國李和本地桃嫁接而成的“仙桃李”。后來,在這名年輕能人的幫助下,烏牛村還建起了“四季有李”現代農業園,一個有科技感的“智慧農莊”就在眼前。
農民變股東,就近務工更輕松
闕興國堅信,鄉村要振興,“找準產業是關鍵”。為此,他辦過養豬場,也跟人合伙種過果樹,但折騰了好幾年還是不見成效。他決定換個思路。
鄰村村民帶來的“仙桃李”讓他看到了機會。這是由國外“布朗李”與本地桃子“仙桃一號”嫁接、培育而成的新品種,甜脆多汁,富含葉酸,甜度最高能達到18.6%,個頭比雞蛋還大許多。古路鎮曾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美麗田園”稱號,有得天獨厚的種植優勢。
從2013年開始,闕興國帶頭試種了兩年,市場反饋不錯,又脆又甜的李子讓他看到了希望。他想拉其他村民入伙,但沒幾個人愿意加入。“有的人不看好,等果樹掛果成熟還要3年左右,這段時間土地沒收益;有的人全家都進城打工,看不上村里這點土地收益。”
烏牛村的土地分布零散,很多在周邊的丘陵山地上,不利于耕種,而九成以上勞動力都在外打工,部分田地撂荒。闕興國開始琢磨:“怎么才能把村里的土地集中利用起來?”
2018年,烏牛村被列為重慶市“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記者注)示范村,村里那些沉睡的資產逐漸被喚醒。
全村2300畝農戶家庭承包耕地作價230萬元入股村集體經濟,“量化到人、確權到戶”,村民變成村集體股東,土地產生收益后按入股土地面積分紅到戶。
為打消村民顧慮,闕興國挨家挨戶上門解釋:會給大家留下一部分土地,土地流轉會事先在合約中劃定各家入股的土地面積。
村民李翔容開始有點不相信:自己不種地去“當股東”,這事靠譜兒嗎?試著做了一年,她發現,單是在果園打工的收入就跟以前自己種地的收入差不多,每年還有好幾千元的“土地股”分紅。嘗到甜頭后,李翔容和丈夫決定留在村里。“在家里就有收成,我們年紀也大了,就不出去打工了。”
如今,村里的“仙桃李”每年吸納50名村民就業,人均年收入近兩萬元。00后池澤福前兩年跟著親戚在外打工,今年也留在烏牛村工作。“家鄉發展那么快,我就回來了,跟著學怎么做電商、怎么去經營。”烏牛村已經有10多個年輕人回鄉,參與果園運營管理與銷售。
“六人團”帶來新理念
把果樹種好只是第一步,闕興國更發愁的是銷路。
2018年夏天,重慶連續45天都是高溫天氣。高溫下“仙桃李”口感更好,卻掛在樹上賣不出去。村里30多萬斤李子只賣出了12萬斤,闕興國望果興嘆:“賣不上價真是虧。”
聽說網上賣果效果很好,闕興國便嘗試“觸電”,還去上了培訓課。但坐在課堂上,他感覺“就像坐飛機,云里霧里”。
闕興國學不會電商知識,便打起了給他上課的幾位“老師”的主意。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重慶市組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報告團,邀請楊大可、晏洲等6名年輕人到鄉鎮巡回宣講。闕興國趕緊把他們請來了烏牛村。
2018年開始,楊大可等人發揮各自所長,在烏牛村開始了一場鄉村振興的新實踐——對當地800畝低產果園提質增效,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他們還成立了重慶聚牛興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取“匯聚烏牛,鄉村振興”之意,決心將烏牛村的仙桃李做大做強。
楊大可是這個“鄉村振興六人團”的“老哥”,家里三輩人都在云陽縣種果樹。他說,團隊里的分工很明確,有人負責種植,有人負責鄉村旅游,還有專人負責農產品深加工、品牌建設、電商銷售等。
“這些年輕人帶來的是技術和管理,也是新的理念和風潮。”據闕興國介紹,在“六人團”的幫助下,2018年11月烏牛村正式建設“四季有李”現代農業園,先整治村里的緩坡山地和低效種植林,推動種植大可水晶梨、日本甜柿、蒙娜麗莎李、安哥諾芽變李等20余種高品質果林,并配套種植金絲皇菊和蔬菜等喜陰、固氮的作物。不同的季節,產出不同品種的李子,實現“四季有李”。
“我們都是一體的”
雖然“六人團”都不是本村人,但對振興烏牛村這件事,他們費了不少心思。
去年,楊大可等人為果園引進了3條軌道車。這種專門為山地丘陵地區種植果樹而設計的小車,讓村民徹底告別了肩挑背扛的苦日子。穿梭于果園的山地軌道車,每次可以將1000斤仙桃李直接送達果品分選車間。
“因為做起來簡單,不少村里的老人就在果園的分選車間工作。”闕興國說,在“六人團”的幫助下,烏牛村的果園也變成了“智慧農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果園里有一個面積頗大的分選車間,可直接根據果蔬的重量、顏色、形狀、大小、表面瑕疵和內部品質進行分選,整個過程采取紅外線檢測,不接觸、無傷害。仙桃李分選后,直接在車間打包、裝車,包裝上還有專屬的二維碼。
“掃一掃就知道這個李子是不是正宗的,還有它的生產日期和重量。”楊大可一邊說,一邊打印出“仙桃李”的農產品合格證。有了身份標識,消費者會更放心。
最近,烏牛村還在推廣施用有機肥,建設水肥一體化系統,落實無害化除草工藝,啟動林間有軌耕作道建設。“六人團”之一的晏洲在考慮如何將“仙桃李”深加工,還計劃在村里建一個農業研學中心。他們希望建成一個有科技感的“智慧農莊”。
2019年,烏牛村的“仙桃李”銷售額達180萬元,今年銷售額預計將達到300萬元。按照烏牛村集體經濟的安排,這個“智慧農莊”產生的效益,村集體得20%,村民得50%,社會資本得30%。“村集體把資產交給我們團隊打造,最后產生效益,我們都是一體的。”楊大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