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籌款5900余萬元,援建希望小學31所,援建希望小學升級配套項目109個,培訓鄉村教師22期260人,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大中小學生16676人,新增開設‘希望高中班’兩個,救助家庭經濟困難患病青少年271名,援建共青團希望水窖317口,培訓鄉村醫生3期242人,援建希望衛生室61個,援建希望衛生間10個?!?/p>
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辦公室里,一本2018年臺歷最后一頁記錄了這樣一組數字。
“2018年,在團云南省委投身脫貧攻堅的統一部署下,云南青基會將資源投向云南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人口,以‘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鄉村振興’組合拳,聚力攻克堅中之堅、貧中之貧。”云南青基會相關負責人說。
“希望小學”3.0版援建模式
2018年4月,騰沖市五合鄉網易希望小學終于有了一個球場。
第一節籃球課上,教師是前浙江女籃隊員王瑩。她用專業訓練方法和籃球技巧,讓學生們第一次體驗到籃球運動的快樂。
為使“希望小學”的援建更符合貧困地區鄉村學校的需求,2018年,云南青基會提出“希望小學”3.0版援建模式,即從援建“希望小學”到“資助+發展”,再到現在以配套附屬設施建設為主的“資助+發展+標準化”模式。這一年,云南青基會籌資1298萬元,援建希望小學31所。除修建校舍外,還修建和完善廁所、浴室、操場及電腦教室等相關配套附屬設施。
在云南貧困地區,學校除配套設施不足外,也十分缺乏音樂、美術、體育、電腦等科目教師。學校里的音樂、體育器材要么匱乏,要么陳舊、破爛。
2017年7月,歌唱家譚晶通過中國青基會向云南青基會捐款25萬元,在云南援建10所“譚晶希望工程快樂音樂教室”。同年12月,譚晶來到西雙版納州基諾民族小學,為學校孩子們上了一堂音樂課。
2018年5月,在云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梅賽德斯-奔馳援建的59個鄉村小學“樂動未來”希望工程音樂教室全部投入使用,金平縣80%的鄉村小學近萬名孩子不僅有音樂課,還全部組建鼓號隊。同時,金平縣80名教師接受為期一周的專業音樂教學輔導。
2018年,云南青基會開展22期培訓活動,以“請進來送教上門”“送出去集中培訓”等多種方式,為鄉村教師提供教學、電腦、體育等集中培訓。
271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獲得救助
2018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總醫院專家團隊與云南青基會工作人員冒雨前往昭通市鎮雄縣羅坎鎮、黑樹鎮的5所學校,為3000余名“山里娃”進行先心病篩查;此外,專家們還為近百戶困難家庭免費義診,26名困難青少年被確定符合手術資助條件。
2018年,在云南青基會及地方團委的組織下,云南271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前往項目合作醫院治療,這些困難家庭重獲新生。
醫療衛生資源匱乏、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不足、鄉村衛生室的基礎設施薄弱,一直是云南貧困地區群眾“看病難”的痛點。
2018年,傳化慈善基金會、中國青基會“華恩基金”等愛心機構捐贈善款1110萬元,協助云南青基會推進“希望衛生室”的援建工作,分別在怒江、迪慶、麗江、昭通4個州(市)的5個縣(市)共援建61所希望衛生室。其中,地勢險峻、交通閉塞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成50所鄉村“傳化·安心衛生室”。
“過去買感冒藥、量血壓,小病小痛都得到離村10多公里的村委會衛生室,來回車費得花三四十元,非常不方便?!?019年1月7日,瀘水市上江鎮丙奉村平安寨“傳化·安心衛生室”落成接診,前來看病的村民褚玉文感慨地說:“現在我們終于可以在村里看病了。”
為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2018年,云南青基會邀請30余名醫療專家前往大理、紅河、文山、怒江4個州(市),為242名鄉村醫生開展內科、外科、婦科、心外科等專業技能培訓。
發展產業為扶貧更為扶志
“只要孩子們愿意讀,我們就要供他們到大學畢業。”對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保邑村農戶楊明來說,在昆明讀大學的女兒和讀中專的兒子是他生活的希望。在獲得“愛心勵志基金”的資助后,全家收入翻了一番。
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脫貧愿望強烈、有勞動能力并愿意支持子女上學的農戶擺脫困境,2018年,云南青基會“愛心勵志基金”累計扶持274戶農村家庭,為他們提供無息貸款,發展養殖、種植等產業。為防范借貸風險,減少單個農戶抵御市場的風險,一些團縣委在項目實施中,主動幫助農戶聯系企業,以“公司+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來運作。不僅保證了農戶的收益,使他們學到技術,也為公司提供了貨源和“季節工”,使“愛心勵志基金”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與此同時,在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的資助下,云南青基會在瀾滄、鎮雄等縣支持年輕人養蜂,種植葡萄、茶葉等,推動當地村容村貌的整治改善和鄉村文化活動室的建設;此外,云南青基會的“常愛基金”還幫扶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和盈江縣兩地的20戶農村女青年,支持她們開展養豬、種植甘蔗和橡膠等。
“扶貧最終的目的、最好的效果,是幫助困難人口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痹颇锨嗷鶗撠熑苏f,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擺脫物質貧困時,精神上也能真正脫貧,讓公益事業在良性循環中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