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農戶家采訪。
龍通村腳下的金沙江。
“水泥路、自來水戶戶通,家家住上新房子,人人鉚足勁求發展……” 11月中旬,記者在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金棉鄉龍通村采訪時,“外來媳婦兒”和春樣說起村里的變化滿臉喜悅。
寧蒗縣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素有“小涼山”之稱,全縣28萬人口中曾有8.2萬貧困人口,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距寧蒗縣城90公里的龍通村,位于金沙江邊,是具有代表性的深度貧困村,全村406戶1226人,其中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01戶70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7.59%。
龍通村85%的村民是“直過民族”傈僳族。由于地處邊遠貧困山區,當地村民很少與外界來往,生產生活方式落后。曾經“人背馬馱,無電少水”的生活,在和春樣等村民眼中,已成為一段漸行漸遠的歷史。“蝶變”背后,是掛聯單位寧蒗縣委組織部的傾情幫扶,更是踐行“扶貧先扶志”理念的成功實踐。
插花安置,“光棍漢”挪出窮窩
龍通村有11個村民小組,其中和坪村小組有58戶316人,生活在海拔2800米的高山地區,吃水難長期困擾著村民。“雨季吃的主要是屋檐水,不下雨的時候,要到1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背水。”龍通村委會主任劉國華告訴記者,成年男人背50斤的水桶,來回要花費4個多小時。背回來的水小心盛放在水窖中,時間久了會生出不知名的紅蟲子,“村里人喝習慣了沒問題,外面的人一喝準鬧肚子。”金棉鄉鄉長簡傳華邊回憶邊搖頭。
吃水難,出行更難。劉國華講了這樣一件事:多年前,他的叔叔劉阿打在放羊時,遭山中黑熊攻擊,幾個年輕小伙子花5個多小時才將他抬到鄉衛生院。山高路遠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劉阿打雖然性命保住了,但卻毀容了。
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6年寧蒗縣將和坪村小組以插花安置的方式,搬遷到靠近鄉政府的老街子村。簡傳華說:“搬下來之后,不僅吃水、出行沒問題了,小孩讀書、老人看病也更加方便,年輕勞動力可以放心外出務工。”
盡管搬遷的好處看得見摸得著,可也有村民不愿意離開那個山高坡陡的“窮窩窩”。“光棍漢”胡萬權就曾“刁難”過駐村工作隊隊長何羽。
“想吃肉就殺一只羊,想喝酒就坐船到麗江去買。”何羽告訴記者,以前從江邊通往村里的土路兩邊全是啤酒瓶子,“又窮又不上進,外面的姑娘都不愿嫁過來,村里單身漢就有10多個。”
40歲的胡萬權因為沒有成家,不符合“兩人及以上可進城安置”的條件。按照“不讓一個人落下”的原則,何羽找到胡萬權,“胡大哥,搬出去你好好干,準能找個媳婦兒……”沒等何羽把話說完,胡萬權便笑瞇瞇地說:“何隊長,你只要把我搬到縣城,我立馬找個媳婦兒給你看。”胡萬權的話讓何羽啞然。
無奈之下,何羽翻山到隔壁村找到胡萬權的姐姐,“胡大姐,你也知道,原來那個地方山高坡陡,餓是餓不死,但一輩子也就這樣了……”聽完何羽的話,胡萬權的姐姐主動拿出屋后半畝空地,供胡萬權建設安置房。
在各方反復勸說下,胡萬權利用7萬元扶持資金,以投親靠友插花安置方式,搬進山下50平方米的新家。“看著大家都在忙自己的小日子,我也閑不住了。”胡萬權說,他現在是生態護林員,每月有800塊收入,還搞起了養殖業,“今年我賣了15只羊,收入有1萬多呢!”
前幾天,駐村工作隊隊員趙斌去胡萬權家做收入測算,他今年各項收入加起來有4萬多,趙斌問胡萬權有沒有這么多?胡萬權拍了一下大腿說:“我這么個大小伙子,一年怎么才賺這么點錢,明年再努力一把!”
告別懶散,“賢內助”先行一步
“有一天上午11點多,我們去前進村小組胡興寶家走訪,等了足足有五六分鐘,他和妻子金秀才睡眼惺忪地來開門……”寧蒗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賀天碩回憶說,34歲的胡興寶不是建檔立卡戶,前些年在麗江打工沒攢下多少錢,2018年回家后靠著移民長效補貼過日子,“每次看到公務車進村,他就端個小酒壺坐在旁邊看著喝著。”
前進村小組屬移民搬遷村,村里有不少像胡興寶這樣的人,他們拿到搬遷補償款后,既不搞種植,也不搞養殖。“政策幫扶只能是一時的,要想脫貧致富還得靠自己干。”賀天碩說,要讓“閑慣了”的群眾動起來,轉變觀念是第一步。
觀念如何轉變?駐村工作隊商量,先讓熟悉情況的女隊員和“賢內助們”聊一聊。“開會那天,平時邋里邋遢的婦女,全都穿得整齊利落,金秀那天也穿了身新衣服!”這種場景,讓女隊員諶鴻林感到驚喜意外,“其實大家都愛面子,還在暗自較勁呢!”
“金姐姐,你今天好精神啊!”“這個衣服顏色特別稱你!”……女隊員們真心實意的稱贊,讓現場氣氛輕松活躍起來,紛紛和村里的婦女聊起操持家里家外的心得。金秀因為在麗江待過幾年,說起眼中的城里人,她最大的感受是,“干凈體面,每天都忙忙碌碌的……”
金秀話音剛落,女隊員們接過話茬:“人家是忙著賺錢呢,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你一言我一句,彼此關系親近了, 金秀也說出了心里話,“我沒上過幾天學,也知道這樣生活不好,可又不知道該怎么做……”
為了趁熱打鐵,克服村民“等靠要”思想,駐村工作隊制定了網格化治理清單,每個網格員負責4-5戶,采用“一說二教三示范”的方法,連續22天入戶督促村民養成好習慣。前進村民小組支部書記胡建文說,“現在村里沒人再酗酒鬧事了,房前屋后比過去整潔了許多。”同時,工作隊根據每家情況制定發展計劃,有養殖經驗的鼓勵養牛養羊,有種植經驗的建議發展烤煙。如今,村里養殖大戶多的養了100多只羊,種植大戶多的種了20多畝烤煙,外出務工的也越來越多。
胡興寶和妻子金秀也在周邊打起了零工,每人每天能賺到150塊,夫妻倆嘗到了“靠自己”的甜頭兒。前段時間,何羽去胡興寶家發現,他剪掉了亂糟糟的長發,家里也收拾得井然有序,何羽打趣道“胡大哥,越來越精神了啊,還想爭當貧困戶不?”胡興寶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眼看著大家日子都好起來了,咱也不能比別人差啊!”
產業富民,“望天收”終成歷史
龍通村委會對面是麗江市古城區洪門村委會,讓駐村工作隊感到壓力的是,“同樣是金沙江邊,為什么人家林果產業發展起來了,而我們只能是黃土高坡?”為了結束 “望天收”“零產業”的歷史,駐村工作隊開始探索龍通村的致富之路。
經了解,隔壁永勝縣的沃柑產業帶富能力很強,工作隊便把當地幾個種植大戶請了過來。“對方發現龍通的土壤更適合種植沃柑,甚至動了承包的念頭。”何羽說,當時他們心里就有譜了,動員鄉親們發展沃柑產業!
可一輩子沒出過大山的村民,一時難以接受這種新玩意兒。“我們沒種過、沒經驗,種不好怎么辦?”“賣不出去怎么辦?”“‘望天收’還能收,種沃柑沒收入怎么辦?”……
為了打消村民顧慮,掛聯單位兩次組織黨員代表、村民代表、“雙帶”能人60余人次,到沃柑種植基地考察。“看到人家種植一兩畝沃柑,一年能收入一二十萬,村民們動心了。”簡傳華說, 14戶率先帶頭示范,110戶積極響應,確定了600畝沃柑種植計劃。
接下來就是如何解決灌溉用水?雖然金沙江就在腳下,可龍通只能看不能用。根據專家建議,掛聯單位多方籌集資金690多萬元,從25公里以外的竹山引水進村。
“當時預想一個月完工,因為山高坡陡、施工難度大,最終工期超了整整三個月。”600畝沃柑需要8萬株苗,進村的盤山路太窄,只好先用拖掛車拉到12公里外的大東鄉,然后再用小車拉回村里,最后人背馬馱到田間地頭。干部群眾齊上陣,耗時20多天,累計出工1000余人次,才把苗子全部種下去。
村里現在與兩家現代化企業合作,對沃柑產業實行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管理、統一營銷。同時,致力于“一家培養一個明白人”,聘請永勝種植大戶擔任技術指導,不到5個月時間舉辦8次技術培訓。“我種了15畝沃柑,打枝剪葉、施肥灌水都是培訓學來的,現在小苗生長得很好!”
除沃柑外,龍通村還種植青椒1500畝、軟籽石榴200畝、青花梨400畝,同時大部分村民都養了牛、羊、豬等。人人有活干,戶戶有收入,龍通村民的日子有了盼頭!
“嫁到龍通村10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外來媳婦兒”和春樣說,“剛來的時候,看到大家都喜歡蹲墻角曬太陽,現在大家精氣神兒上來了,干勁兒更足了!”今年,和春樣還動員妹妹嫁到了龍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