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讓練習走直線,剛開始慢慢的還行,后面腿的力量跟不上,有點控制不住了,失去了方向,只要我在身后就行。”侯桂英正在指導女兒走直線路。
用愛和行動詮釋母親的偉大
家住青陽縣新河鎮周橋村六組的侯桂英,今年37歲,她是一名四川“辣妹子”,十幾年前在江蘇吳江打工,認識了王心寬,毅然嫁到了皖南山區。丈夫王心寬家境貧寒,父母年歲已高,只能做一些輕體力活,王心寬的哥哥王家寬患有精神病,長年在池州三院住院。侯桂英結婚懷孕后,早產生下女兒王珊珊,孩子得了血管瘤,2歲時開始做康復,如今王珊珊已經11歲,還不能行走,手也寫不好字。侯桂英開始帶女兒在池州醫院做康復,效果不明顯。2017年,王珊珊到上海做了手術。
這幾年,侯桂英帶兒女在合肥一家康復中心做康復,她在合肥租房子居住,就如陪讀母親一樣,一年四季都在合肥陪護。三十多歲的人,正是事業的上升期,可侯桂英整年陪著孩子就醫,什么事都干不了,她心急如焚。初中沒有畢業的侯桂英,試著教自己的女兒。每天女兒休息的時候,自己拿著書本去隔壁的房間學習知識,她還經常通過網絡學習知識,然后再教孩子。她不僅是母親,還是孩子的護工兼家庭教師。
網上“闖蕩”,開辟脫貧致富路
由于家庭困難,王心寬戶2014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家享受的扶貧政策雖能確保一家人吃穿不愁,但他們卻從來不敢停下賺錢的腳步。因為侯桂英在合肥陪女兒每天房屋租金和生活費就要一百多元,加上每年的康復費用,一年算下來也是不小的開支。為了幫助家里增收,丈夫王心寬一直在外做“滑模工”,工作十分辛苦,但他從來不舍得休息。侯桂英天天陪女兒治病,無法出門干活,但她也時刻想著如何既能照顧女兒,又能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在鎮村扶貧干部的鼓勵與引導下,侯桂英嘗試在手機上利用網絡增收。2014年,她開始在網上做微商,做了一年多,由于經驗不足,沒有產生經濟效益。之后,她又做了幾個月“貝店”,以失敗而告終。但侯桂英沒有氣餒,她沒有被困難打倒,繼續在網上闖蕩,經過不斷摸索努力,她從2017年開始做“火山小視頻”,通過記錄她和女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天都有一定的進項,一年下來效益不錯,她終于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她們家也于2018年順利脫貧。
有道是:扶貧先扶智。侯桂英雖然讀書不多,但她聰明好學,善于動腦,而且有一股打不垮的韌勁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這些年,通過摸索,侯桂英終于在網絡上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脫貧致富之路,她的脫貧故事也為一些居家就業貧困群眾提供一個新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