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探索建立監測預警和幫扶工作機制,以“五個一”措施破解返貧、致貧難題。
建立一支防貧監測預警隊伍。村級設立監測員,由包村領導、村(社區)干部、駐村工作隊員、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等組成監測員隊伍,每月開展一次入戶遍訪工作,對照收入和“兩不愁三保障”標準,開展動態監測工作。鄉鎮建立審核組,對村(社區)上報的監測預警對象進行入戶復查。區級成立領導小組,負責統籌防貧監測預警和幫扶日常工作,并對監測預警戶進行復核認定。
鎖定一批預警重點對象。嚴格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對轄區內的農業戶籍(含農轉城戶籍人員)和農村常住人口實施防貧監測預警。重點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
制定一套監測識別辦法。通過系統篩查比對識別、農戶申報識別、監測員監測識別等渠道,收集防貧監測預警戶信息。村(社區)根據農戶個人申報和監測員識別名單進行全面入戶核查,形成核查意見后召開防貧監測預警戶核查評議會,逐戶分析評議后在村(社區)、組公示7天后報鄉鎮(街道)復查。鄉鎮(街道)對各村(社區)上報的名單開展入戶復查,認定預警對象名單,并公示7天后報區級審定,由各鄉鎮(街道)進行點對點幫扶。
完善一套監測預警體系。實行分級預警,鄉鎮(街道)根據預警級別,以村(社區)為單位,逐戶建立紙質檔案,規范進行管理。
打出一套幫扶“組合拳”。對所有監測預警戶明確1名幫扶責任人,制定精準幫扶措施,區別不同情況,及時采取防貧干預措施,針對存在問題,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大政策性補助,防止由瀕臨貧困轉變為返貧或新增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