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市紀委監委干部、橫墩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榮來到錦秀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老彭,最近干得還順心嗎?”看到貧困戶彭金福正在清洗鵝欄,王榮忙上前問道。
“都挺好,在這真學到不少本領。這不剛領到了去年的分紅。”彭金福開心地說。
可在兩年前,彭金福完全是另一副樣子。
2018年5月,王榮剛下派到橫墩村,第一次到彭金福家中走訪時,還沒走進家門,就聽到一陣爭吵聲。彭金福在大聲責罵兒子貪玩,不好好讀書,小伙子也不甘示弱地頂嘴說彭金福“懶漢”。原來彭金福的老婆癱瘓多年,家里只有他一個勞動力。在念初中的兒子,心性不定,經常逃學,成了他的心頭刺。
經過和彭金福一番交談,王榮了解到,其實彭金福并不是真“懶漢”,一來要照顧老婆的飲食起居,二來周邊也沒有合適的活干,于是一家人就這樣靠著低保生活,日子過得越發緊巴。
彭金福家的狀況,給了王榮很大的觸動。“很多貧困戶不是不想脫貧,而是不知道怎么脫貧。要讓群眾徹底脫貧,關鍵還是要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讓他們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為了摸清情況,王榮帶著村干部逐戶走訪,了解每戶的致貧原因、勞動力狀況、技術特長等,和村“兩委”干部商議后決定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幫助村里的貧困戶脫貧。
說干就干,王榮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產業幫扶資金,準備扶持村里錦秀園等3家合作社建立扶貧產業基地。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向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有了分紅,有了工作,貧困戶就有了“造血”功能,脫貧也就有了指望。
和合作社商定后,王榮找到彭金福:“靠天靠地最終還得靠自己,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既方便照顧嫂子,又可以學些種養技術,兩全其美,多好啊!”
“這么多年,一直靠黨和政府的幫助,但始終沒自己勞動得來的踏實,我去試試!”彭金福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一早,他就去錦繡園基地,從打掃衛生、清理池塘到飼養鵝苗,每一件事都干得認認真真。一年下來,工資加分紅,彭金福一家收入三萬元,順利地脫了貧。
脫貧之后,還要實現不返貧、持續發展。為此,王榮和村干部一起組織了勞動技能培訓,貧困戶積極性高,經常一個教室坐得滿滿當當。
穩定的就業和收入,點燃了很多像彭金福一樣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如今,橫墩村走出了一條“村有產業、家有就業、戶有分紅”的扶貧新路子,合作社的發展也蒸蒸日上,帶動貧困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