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武王村第一書記張源強,是該村西紅柿種植戶張長青家大棚里的常客,隔三差五對張長青進行現場指導。
武王村是西紅柿種植特色村,張源強自去年10月份來到這里后,琢磨得最多的就是西紅杮。
武王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種植西紅柿,目前建有148個大棚。因為村里獨特的弱堿富硒土質,種出的西紅柿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張源強到村后,便開始琢磨如何提升西紅柿品牌的認知度。去年年底,村里舉辦了首屆西紅柿文化節。“沒想到,節慶后兩周,西紅柿銷量超過56萬斤,每公斤價格也比往年高出0.3元左右。”說起這些,張源強非常開心。
今年春節期間,接到疫情防控通知后,張源強立即趕往村里,“當時的壓力確實大啊,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又要想辦法把西紅柿賣出去。”張源強回憶說,春節前后西紅柿進入盛果期,村里日產5萬斤左右。延期幾天采摘問題不大,可時間一長就會發生爛果,菜農的損失怎么辦?”
張源強徹夜難眠,他突然想到附近有一家超市倉儲基地,可解燃眉之急。第二天一早,張源強就將電話打了過去,對方承諾可以簽訂銷售協議,幫助村民解決困難。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開通了“綠色通道”,一個多月銷售西紅柿110多萬斤,守住了種植戶的錢袋子。
武王村種植西紅柿的歷史雖然較長,但采用的是傳統土坯式大棚。要提高產品競爭力,必須提升西紅杮種植的科技含量。經過調研,張源強打算引進“智慧大棚”,那樣不但可以自動調控大棚內的溫度和水分,降低用工量,而且產出的西紅杮口感更好、果型更美觀,產量和品質更加穩定。
可是,一聽說要改成“智慧大棚”,多數村民都搖頭。
“目前效益還不錯,改成智慧大棚需要增加投入,村民不支持很正常。”張源強和村兩委商定,先在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里試點,把各類幫扶資金整合起來使用,做給村民看,帶著村民干。
張源強指著不遠處的空地介紹,“那里將建五個新型‘智慧大棚’。過一段時間,一個集農資超市、西紅柿育苗及產品檢測、電商銷售于一體的新型種植基地將面世。”
村書記趙玉濱感慨地說,新項目啟用后,完善的配套保障將讓菜農更有“底氣”,“智慧種植”將引領村里的西紅柿產業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