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壩田村,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壩黃鎮西南部,幅員面積17.6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組,582戶17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8戶734人,是碧江區深度貧困村之一,2019年底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作為一個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作物單一,一個少人知曉的偏遠村,高壩田村是如何帶領全體村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筆者走進高壩田村一探究竟。
加強組織建設,發揮黨建引領
近年來,碧江區以“民心黨建”為抓手,始終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建強黨組織,不斷激發和調動黨員干部的內在活力,旨在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強、作風扎實的農村干部隊伍,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在壩黃鎮高壩田村,黨支部按照區委組織部統一部署,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按時開展“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組織生活會。“線上”依托“銅仁智慧黨建云”、“學習強國”、銅仁組工等學習平臺,實現黨員干部隨時、隨地、隨身學習;“線下”精心組織策劃,以領學、自學、交流發言等多種方式,開展黨的政策、理論宣講,確保學習真正入腦入心。健全黨內政治生活,嚴格黨員教育管理,切實提高“三會一課”活動質量,真正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高壩田村黨支部書記說:“有了網上學習平臺,不管是在入戶走訪,還是在村委會辦公,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既能緩解工作壓力,還能提高理論素養,兩全其美。”
在完善村黨建工作制度的基礎上,扎實抓好黨員干部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確保干部既守紀律,講規矩,又勇于擔當,干事創業,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昨天小楊才到我家來,問我愿意就在銅仁找個班上沒,這樣離家近點。還問我娃娃返校上課了,學習狀態怎么樣。”現在干部對我們可關心了,貧困戶楊春桃笑著說。
楊春桃口中的小楊,是他家的結對幫扶干部。自全省脫貧攻堅“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召開以來,碧江區按照“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錯、一天不能耽誤”的“三個一”要求,要求幫扶干部每周不少于3天進村開展幫扶工作,對當前存在的問題短板和薄弱環節,及時整改銷號,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
走進村子里,映入眼簾的是整潔寬敞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房屋,干凈整齊的環境……呈現出一幅美麗鄉村的美好畫卷。
在以前,高壩田村還是一個基礎設施落后,環境衛生差,雨天就是一身泥,晴天就是一身灰,村民進出都很困難。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伙兒也盼著村子里也能改變一下。
如今,村民的愿望成了現實。碧江區通過實施“五改一化一維”工程,按照“戶為單位、整組推進、村有亮點”原則,深入推進農村“組組通”道路、聯戶路硬化、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應改盡改”。
同時,碧江區對農村垃圾進行科學處理,每個村莊按規定設置智能報警垃圾箱,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完成農村亮化全覆蓋,實現全區網絡全覆蓋,使農村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村舊顏換新貌。
“現在到處都是水泥路,走門串戶,腳上都不沾泥巴。晚上出門也不怕,到處都是有路燈。村里還專門成立了保潔隊伍,每天清理生活垃圾。”村民楊順武激動的說。
讓村民暖心的事情還不止這些,村里還籌集資金修建文化廣場,廣場上配備籃球架、乒乓球桌等健身器材。廣場集體育健身、文化娛樂、科普宣傳、政策宣講于一體的文化廣場。廣場的修建,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成為群眾文化娛樂的休閑場所。
村民楊彩梅高興的說:“之前在電視上看到人家跳廣場舞,以為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很是羨慕,如今村里建了文化廣場,我們晚上也在跳了。”
加強產業帶動,助推脫貧致富
高壩田村的改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村集體產業的發展。
5月初的高壩田,走在田間地頭,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高壩田村的藍莓種植基地里,到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
高壩田村村主任說:“前些年村里青壯年都在外務工,家里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村里的田土大多荒廢了,看到這個樣子真的很擔憂。”
談起外出打工,村民楊華說:“一年到頭都在外面,父母孩子見不著面,父母身體不好,孩子也沒管好,家里的地也荒了,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根據這些現狀,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結合村情實際,幫助村里理清發展思路,認真開展入戶走訪和村情、戶情調查,開展產業規劃,通過多方考察論證,敲定了藍莓產業。據了解,藍莓屬于高經濟價值作物,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作用,同時還有抗老、軟化血管、增強人體免疫等功能,非常適合云貴地區種植。
說干就干。高壩田村整合資金235萬元,完成第一期420畝藍莓種植;現正在實施第二期藍莓種植,共計400畝,預計資金投入400余萬元。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年底享受分紅,還可以優先到基地務工。
返鄉村民楊勝英說:“以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家里大小事都搭不上手。現在在家門口打工就是好,一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下班還能照顧家里,一 舉兩得。孩子再也不做“留守兒童”,家里的老人也有人照顧了。”
無獨有偶,以前在廣東惠州皮鞋廠務工的陳剛告訴筆者:“以前一家4口都到外頭,刨去住宿費、生活費、交通費等開銷,年底回家手頭也沒幾個錢。現在村子里就可以掙錢,一家人不用來回奔波,家里的地也種上了,還喂了3頭豬,養了1頭牛,算下來,收入不比到廣東低。”
打工不用去遠方,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其實,陳剛和楊勝英只是碧江區務工者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的一個典型縮影。
除此之外,高壩田村還發展養豬、養蜂、養牛、養羊產業,拓寬就業渠道,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同時,高壩田村還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的發展小養殖、小買賣、小庭院、小作坊“四小經濟”,有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有效解決了群眾在家門口務工難,沒事干問題。
現在的高壩田村,實現了華麗轉身。是一個干群關系好,干部干勁足,發展思路清,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熱情高的新農村。村民家庭收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