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水、總是無言;畢灘安好、便是晴天”,如此美好的期許,正是畢灘村新村干劉楊的微信個性簽名。劉楊,男,1994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2017年9月份入職新村干,現任畢灘村村委會副主任(掛職)。入職以來,他帶著組織和畢灘群眾對他信任,認真開展工作,帶頭發展產業,力所能及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充分展現了一名新時代返鄉興村新村干的風采。
秉持一顆紅心,發揚鐵軍精神
畢灘村是作為程道口戰役發生地,是三莊鄉紅色文化特色村,經過兩年來的打造,程道口黨性教育基地已逐漸形成了炮樓、紅色文化廣場、憶苦思甜食堂等“十一版塊”實境基地,先后獲評“市紅色旅游教育基地”、“市級黨性教育基地”等稱號。作為畢灘村的新村干,除了村里的日常事務外,他還要負責教育基地的日常管理,做好對接參觀單位、安排活動保障、整體環境保潔、設備維修保養等工作。目前,教育基地已累計接待3萬人次前來接受黨性教育,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每天接待參觀團隊都在5批次以上,常常忙的連中午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可是他從不抱怨,他表示只要能彰顯村居紅色文化,發揚新四軍“鐵軍精神”,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觀學習,讓大家在在緬懷先烈的同時,能夠體會到如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達到教育后人、銘記歷史的目的,吃再多的苦也愿意。通過紅色文化的宣傳,也在逐漸影響著畢灘村的村民,孝老愛親、向上向善文明新風尚也在逐漸地形成。
情系一方群眾,堅持創業富民
畢灘村建有面積超2300畝、投資880萬元的二干一分干渠北側精品漁業項目,劉楊也投資了近140畝的稻蟹養殖塘口,由于螃蟹對水質與氧氣要求比較高,一要保證水質的清潔,二要保證水池含氧比例,三要根據天氣的不同,來決定投食的多少。此外,還要進行日常的消毒、凈化水質。為了搞好稻蟹養殖,他吃盡了苦頭,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向技術人員學,向周邊同行學、向書本學,目前他塘口稻蟹每畝產值可達4000元,帶動7名低收入戶就業。此外,劉楊還在325省道邊,經營一家農家樂,占地面積11畝,帶動5名低收入戶就業,其中還有一名60來歲的老人,每天包吃包住,負責農家樂的日常保潔。都說,沒有前期汗水的灌溉,就沒有后期豐碩的果實,劉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返鄉興村新村干,創業富民我能行!
汗灑一片熱土,反哺桑梓之情
劉楊畢業于南京金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就在上汽集團依維柯汽車公司上班,每天過著工作八小時,一周雙休、薪酬還不低的生活。但是,看到市里發布的返鄉興村新村干招聘簡章,入職一年就提升為班組長的他,毅然選擇了辭職,回饋生養之地,反哺桑梓之情,才是他的追求。剛到村工作的時候,了解到村里有不少的留守兒童,還有1名被事故奪走雙親的兒童,他將留守兒童關愛放在工作的開端,組織留守兒童開展“童心繪文明·圖畫美家鄉”活動,并對接省平安保險公司,向留守兒童贈送書包、課本、文具,組織夏令營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了來自黨組織大家庭的溫暖。此外,劉楊還通過電商平臺,義務幫助村里的群眾銷售草雞蛋,兩年來,幫助賣了近2萬斤,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電商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