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瓦屋,大地復蘇,萬物充滿生機,到處是忙碌的身影。
近年來,碧江區聚焦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提升產業革命精準度,落實“五步工作法”,積極主動,扎實有效的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力助推群眾脫貧致富。
碧江區瓦屋鄉克蘭寨村,過去受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結構單一、村民思想保守等因素影響,村民們主要以種植傳統低產農作物玉米、洋芋、紅薯等為主,人均收入比較低,年輕勞動力流失,一直是制約克蘭寨村發展的重要難題。
近年來,克蘭寨村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駐村第一書記立足村情實際,對克蘭寨村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研判,充分征求廣大群眾意見,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結合克蘭寨村具備的文化底蘊和少數民族風情,決定發展油菜、水稻、白枇杷、生態魚、杜仲肉牛等農旅一體化產業,把寨內現有的古巷道、古井、碼頭、古宗祠等資源變資產,走農旅一體化發展之路。
據了解,克蘭寨村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于2014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以劉簡能、李宜合葬墓,劉元晃古宅,劉氏宗祠等為代表的古建筑;以陽戲、龍燈、霸王鞭、財鞭、竹編等為代表的文化遺產。
克蘭寨村位于瓦屋鄉萬畝大壩的核心地帶,湘黔兩省四縣(區)7鄉鎮交界地,區位優勢凸顯,具備農旅一體化產業發展的先決優勢條件。
近年來,克蘭寨村借助瓦屋鄉“全域園區化、全域景區化”發展的契機,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特色,結合現有的自然、生態、土地、人文、歷史等資源,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扎實推進鄉村農旅一體化發展。
2016年以來,爭取項目資金160萬元對克蘭寨傳統村落環境綜合治理,投入180萬元完成劉氏宗祠(鄉愁館)修繕,推動建設克蘭寨生態博物館。
于是,克蘭寨村圍繞農旅一體化發展做文章,全村呈現出一片美麗鄉村的景象。
農旅一體化發展取得成效,最終收益的是老百姓。曾經在浙江溫州務工返鄉的劉元興,看準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在家里開上了農家樂,如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據劉元興介紹說:“每年的油菜花節,游客比平常多,營業額也是平時的3-4倍。”
“每年的油菜花節,我都會帶著家人來看,看到這里一年比一年好,交通也越來越方便,每次來玩得都非常開心。”游客李欣說。
依托鄉村農家樂,還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每個農家樂,一般可提供3-5個就業崗位。
同時,美麗的田園風光,傳統的農耕文化,濃濃的民族風情,也受到學生和家長的青睞。
前來研學旅行的學生吳尚英激動的告訴筆者:“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傳統的農耕文化,觀賞到傳統古建筑和文化遺產,體驗了傳統手工扎染,收獲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鄉村旅游的發展,還帶動了菜油、桃子、李子、枇杷、雞蛋、雞、鴨等農特產品銷售。不斷提高了農戶發展積極性,幫助農戶增收。
為扎實推動全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群眾致富增收步伐。克蘭寨村結合實際,引導村民發展高產農作物(油菜、水稻)、白枇杷種植、生態魚養殖、杜仲牛養殖,不斷壯大村集體產業,拓寬群眾致富增收渠道。
“白枇杷種植、生態養魚、杜仲肉牛養殖三項村集體項目,累計資金投入110萬元,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將村集體產業統一納入合作社經營管理,項目產生的收益由合作社統一整合,覆蓋全村95戶貧困戶,年底對貧困戶進行分紅。”克蘭寨村駐村第一書記告訴筆者。
截止目前,克蘭寨村帶動發展生態養魚基地13畝,杜仲肉牛養殖2000頭,白枇杷種植300畝,高產油菜種植800畝,每項產業都配備農業專家,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免去農戶的后顧之憂。
貧困戶劉世宏告訴筆者:“我家種的油菜長勢很好,一部分留著自己吃,一部分用來賣。平時在壩區干活,每天還可以領到80元的工資,還有村里的集體產業分紅,一年下來收入還不錯。”
“村里的集體產業,一年四季都需要人看管護理,枇杷采摘季節更是需要大量人工,務工人員每人每天能有80元收入,相當于為留守在家的村民提供了一條致富掙錢的好路子。”克蘭寨村村主任介紹說。
克蘭寨村還結合產業發展實際,積極調整產銷結構,通過“線上+線下”產銷對接模式,充分運用電子商務平臺,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特產品銷量,帶動群眾增收。同時,還通過開發生態護林員、環境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幫助貧困戶就近實現就業,增加家庭收入。
現在的克蘭寨村,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科學規劃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引導群眾種植經濟作物、流轉土地發展短平快優勢產業,合力攻堅特色產業,持續推動農民增收,真正實現了“產業發展有盼頭,群眾增收有信心”的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