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錦屏縣堅持黨建引領,按照“100%的村建有合作社、100%的農戶加入合作社、100%的合作社有龍頭企業帶動”的“3個100%”要求,通過健全“三個機制”、做強“三個區塊”、創新“三個模式”等方式,加快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清理整頓和規范組建工作,有效激發村級集體經濟活力。
圖為錦屏縣銅鼓鎮萬畝石斛工區。張友德 攝
健全“三個機制”,深化產業扶貧有保障。一是實施“交叉任職”機制。堅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防止合作社理事會和黨組織“兩張皮”現象,按照“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原則,鼓勵村支兩委成員同時擔任合作社理事會職務,村黨組織書記擔任合作社理事長。以規范全縣194個村級背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營管理為抓手,通過村支兩委成員與合作社管理團隊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全面推廣“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持續深化“三變改革”“黨社聯建”等發展模式,共組建支部聯產業發展主體2155個。二是實施“示范帶動”機制。通過落實“七抓一推”(即:抓班子配備、抓制度建設、抓決策機制、抓產業承接、抓結對共建、抓勞務組織、抓要素保障,推動鄉村治理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大力開展示范社創建活動。以鄉鎮為單位全面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有效解決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突出問題,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模式。目前,全縣15個鄉鎮分別培育有3—4個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每個鄉鎮總結提煉1條以上可復制、可推廣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經驗,實現全縣194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三是實施“重點扶持”機制。持續深化“村社合一”的保障機制,將財政、扶貧、農業農村等部門的項目資源整合進來,對運行規范、思路明晰、產業資源基礎較好的村級合作社進行重點扶持。同時發揮聯系幫扶責任單位的資源優勢,推動幫扶單位將最精干的力量、最優勢的資源集中到產業幫扶中來,通過深化責任、政策、工作“三個落實”,確保產業扶貧項目能夠發揮作用,僅2019年就得到省級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扶持村共有25個,共2500萬元。
做強“三個區塊”,發展農業產業有動力。一是做精“壩區”產業。按照“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業多效”的產業發展模式,全縣16個200畝以上壩區面積共有4.29萬畝,累計流轉面積3.04萬畝,壩區土地流轉率達71%,實現了壩區結構調整和接茬種植上的突破。2020年春季接茬種植西蘭花、辣椒等作物將累計2.5萬畝。持續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農業提質增效有力抓手,以縣東部敦寨鎮等500畝壩區為重點,加快建設設施農業,目前全縣設施農業達到2000畝以上,已建設完成新化北門蔬菜基地、隆里盛豐生態農業產業園等設施農業基地。二是做活“林區”產業。依托縣域182.6萬畝林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業綜合經濟。即以石斛為重點,圍繞林上活樹種植石斛、林下套種植中藥材、林中養蜂、林內石斛花采摘體驗和森林康養、林外科普展示及林產品精深加工為一體的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五林”經濟。目前,全縣種植鐵皮石斛達到2.12萬畝,利用森林面積發展林下經濟累計76.5萬畝,產值2.89億元,創建示范基地10個,小微企業(合作社)16家,個體戶116余戶,參與的貧困戶13570戶。三是做優“水區”產業。圍繞全縣17.5萬畝水田和8.58萬畝水域,堅持以“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為目標,在水區產業發展上下功夫、做文章,大力發展生態漁業,加快推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強化組織方式和利益聯結,采取“平臺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的模式,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覆蓋養殖面積2180余畝。加大庫區水域資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大水面養殖,累計投入1.8億元,拆除網箱5278畝,強力推進“零網箱”大水面生態養殖,為全縣生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創新“三個模式”,壯大集體經濟有抓手。一是“雙合作社+”模式。采取兩地合作社合作的“雙合作社+農戶+實體平臺公司+龍頭企業”方式就地發展產業,有效解決部分鄉鎮合作社發展難的問題,促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和200畝以上壩區經濟結構調整。合作社以“按勞分配”為原則,引導貧困戶以公益勞動投入的形式參與鄉村治理或公共服務獲得利益分紅,不斷增強村“兩委”的鄉村治理力量。同時,探索實施“支部聯產業帶發展、黨員聯社員帶增收、社員聯群眾帶小康”的“三聯三帶”發展模式,通過“雙合作社+”方式,大力發展產業,實現貧困戶直接分紅1750萬元,18992戶貧困家庭共享發展紅利,實現貧困人口的資金量化和產業分紅全覆蓋。二是“飛地經濟”模式。采取兩地合作社合作的“雙合作社+農戶+實體公司+龍頭企業”的方式就地發展產業和實施“飛地經濟”,通過優化利益分配機制,對合作社投資合作部分的資金,未產生收益的年度,按8%的固定收益分給合作社,產生收益后,按平臺實體分配10%,合作社分配20%,貧困戶分配70%的利益分配方式實行分配,共組建聯產業發展主體2155個。目前通過“飛地經濟”模式和“雙合作社+”方式,全縣共投入2.06億元實施1萬畝飛地西蘭花種植、8100畝鐵皮石斛、2萬畝大水面養殖等1647個產業扶貧項目,實現貧困戶直接分紅1700萬余元,9.85萬戶貧困家庭共享發展紅利。三是“一二三產聯動”模式。立足全縣 182.6 萬畝林地資源優勢,牢固樹立“兩山”理念,秉持“林農文旅融合,一二三產聯動”的發展思路,探索推行經濟社會發展“567”攻堅模式,大力發展鵝產業、鐵皮石斛產業等與第三產業融合,構建“大黨建”推動“大發展”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縣共圍繞中藥材、油茶、果蔬、畜禽、水產養殖“五大產業”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林內森林康養旅游,涌現了大同銅鼓工區萬畝鐵皮石斛林農旅康養基地、春蕾森林公園旅游基地、龍池多彩田園生態康養示范基地等,為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提供更加堅實的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