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村先抓鄉,強村先強鄉”,黑龍江省綏化市樹立“抓鄉促村”工作導向,不斷強化鄉鎮黨委“龍頭”作用,通過配強班子、強鄉擴權、規范管理,全面推進鄉鎮黨組織建設提檔升級。
選好頭雁,改善班子結構
龍頭要發揮作用,必須選準“龍頭”的“頭”。綏化市把政治過硬、能力突出、熟悉基層的干部選拔到鄉鎮黨政正職崗位,近期共調整鄉鎮正職19人,其中15人是從鄉鎮成長起來的。
為改善鄉鎮班子結構,該市對在同地區或類似崗位工作時間較長的32名干部統籌交流,并選派市縣機關有發展潛力的17名年輕干部到鄉鎮任職;積極引導各類人才扎根農村,先后選拔472名鄉鎮事業編制人員、48名優秀村干部、46名大學生村官進入鄉鎮領導班子。
綏化市還在160個鄉鎮黨委創新建立創業興村黨支部和后進黨員整頓黨支部。創業興村黨支部書記由鄉鎮黨委副書記或組織委員兼任,服務創業青年,發展黨員,儲備村級后備力量。后進黨員整頓黨支部書記由鄉鎮紀委書記兼任,年度黨員積分管理考核低于60分的農村黨員,黨組織關系轉入后進黨支部進行轉優學習,考評合格后方可轉回原支部。僅一年時間,北林區東富鎮黨委下設的創業興村黨支部就吸納返鄉創業能人、大中專畢業生等年輕黨員、人才38人,還新發展了2名黨員。目前,全市各鄉鎮黨委創業興村黨支部已吸納年輕黨員1013人,納入培養管理青年人才1106人,村級后備人才匱乏初步破題。
強鄉擴權,破除機制障礙
鄉鎮一級事多權少、“車大馬小”,導致群眾辦事難、滿意度低。綏化市著眼強化鄉鎮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先后在全市60個鄉鎮探索推進“強鄉擴權”改革,堅持依法依需原則,采取還權、委托、授權、派駐等方式,累計把423項涉及鄉鎮人事管理、財政支配、社會管理、執法監管的職能權限下放到改革鄉鎮。
為科學配置和整合重組鄉村執政資源,全市建起155個標準化鄉鎮公共服務中心、1213個村便民服務站,廣泛推行代理代辦、首問負責、限時辦結和網上辦、馬上辦等服務機制,全面提升鄉村服務水平,實現了大事不出鄉、小事不出村,“一站式”高效辦理。
這項便民改革讓群眾嘗到了甜頭。“原來啥事都得去縣城辦,一趟得花費近200元,相當于種一畝苞米掙的錢,現在能在家門口把事給辦了,真的方便了咱老百姓。”在青岡縣禎祥鎮公共服務中心辦事的一位村民高興地說。
規范管理,扎緊制度“籠子”
綏化市1336個村100%實現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為避免出現“一言堂”的局面,該市制定出臺村黨組織書記監督管理辦法,明確以鄉鎮黨委為主體,實施“底線管理”。
《辦法》細化規定村黨組織書記消極應付工作任務、連續考核排名末位等29種“底線管理”的具體情形,并對應設定警示約談、責令公開檢討并通報批評、停職、免職或依法罷免等4種處理方式及運行規則,堅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用制度扎緊村級權力的“籠子”。
《辦法》還健全履職跟蹤監督制度,采取鄉鎮包村干部列席村級“三重一大”有關會議,常態化堅持黨委書記“下基層、走支部”等辦法,深入了解掌握村黨組織書記日常履職情況,確保嚴格按照制度行使權力、開展工作。對此,望奎縣燈塔鎮黨委書記佟文君告訴記者,“鄉鎮黨委在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監督管理時,手上有了戒尺,有章可循,有規可守,有據可依。”
“《辦法》為村干部敲響了警鐘,現在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心里都有了一本賬,干事也有了方向。”望奎縣蓮花鎮廂黃后三村黨總支書記王福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