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竹山縣麻家渡鎮堅持農機農藝相融合,把推進油菜機播、機收、烘干、壓榨等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作為農機化工作的重點,從技術指導、培訓、管理、機械維修等方面,為廣大農戶提供“托管式”、“菜單式”、“保姆式”服務,助力群眾節本增效增收。
5月19日,竹山縣麻家渡鎮營盤河村田間地頭,機聲隆隆,一片繁忙景象,2臺油菜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大片油菜眨眼間就被“吃掉”,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除雜、秸稈粉碎還田等多項作業。
據了解,該鎮今年油菜種植面積1.2萬畝,時值油菜收割季節,該鎮黨委政府聯合縣農機服務中心調來2臺久保田牌油菜收割機,組織農機服務隊,推廣油菜機械收割,搶抓農時收割油菜。
“今年我家用機械設備來收割,半小時不到,2畝油菜全部搞定。機械化一條龍收割脫粒,1畝地只要100元,經濟實惠又環保,真是太好了!”該村五組村民李治東說,以前人工收割,2畝油菜至少需要五六個工干一天才能完成,工錢就得花500元左右。現在用機械收割不光速度快,還能將秸稈直接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省工、省時、省力又省錢。
“不一會功夫2000余斤油菜籽就給我送到家門口,真是太方便了!”該村五組村民李應先夫婦,兒女都在外地打工。往年每到收割、播種時節,老兩口忙不過來急的跺腳,今年徹底打消了這個顧慮。
在麻家渡鎮,像李治東、李應先一樣受益的村民還有很多。該鎮通過現場示范、技術指導等方式,推廣全鎮1.2萬畝油菜實現全程機械化“耕、種、管、收”,當天收割、脫粒、除雜、秸稈粉碎還田,次日播種,為下一季農作物播種搶抓有利農時。
據了解,一臺機器一天可作業30畝左右,相當于150多個勞動力的工作量,每畝能省錢500余元。油菜秸稈粉碎還田變成有機肥,既可提升土壤肥力,助力下一季作物生產,又可優化生態環境。
近年來,該鎮堅持農機農藝相融合,把推進油菜機播、機收、烘干、壓榨等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作為農機化工作的重點,從技術指導、培訓、管理、機械維修等方面,為廣大農戶提供“托管式”、“菜單式”、“保姆式”服務,助力群眾節本增效增收。
竹山縣2019-2020油菜輪作示范片田間機械收貨現場
農機員正在駕駛油菜收割機作業
油菜收割機械化實現收割、脫粒、裝袋一體化
機械收割油菜送到家門口
秸稈粉碎還田
機械收割油菜完畢后,隨即開始平整秧田備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