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屆村“兩委”換屆中,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沙尖子鎮北溝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劉永君以“滿票”當選。黨員群眾高度信任的背后,劉永君有著怎樣的付出?
劉永君(中)指導村民制作木天蓼球
還上基礎設施欠賬
從20多年前到現在,北溝村在桓仁縣一直小有名氣。
“過去是窮得出了名。”劉永君說,當時村部辦公地點是一個廢棄廠房,因為繳不起電費,連電都用不上。外村姑娘都不愿嫁過來。
“不怨姑娘不愿嫁,進村要淌6條河,村里連一條像樣的路也沒有。”劉永君擔任村干部后,發誓要將基礎設施的欠賬一點點補回來。第二年,在縣扶貧辦的幫助下,北溝村新建了村部和衛生所。隨后,劉永君和村干部又多方奔走籌集修路資金,帶領黨員和村民義務出工,半個月后在村里修成了第一條路。
受益于脫貧攻堅好政策,2016年,北溝村新建了390平方米的黨員活動之家和40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增設了黨建文化長廊、黨群連心亭等設施,村級組織建設有了新氣象。硬件設施上去了,軟實力也同步提升,劉永君帶領村班子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等制度,“晾”村務,“曬”擔當,村干部形象立起來,威信自然來,老百姓對村干部豎起了大拇指,往村部跑得也愈發勤了。
做大特色優勢產業
北溝村坡地較多,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為了能從土里掘金,劉永君常去坡地轉悠,思來想去還是發展林木最靠譜。他引導農民種植苗木和山野菜,成立了綠源林木專業合作社和鑫農山野菜專業合作社,吸納村民209戶,全村一半的農戶入社興業。如今,北溝村栽植苗木1500余畝、山野菜3000余畝,帶動440余農戶,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6880元。
村里還打造了木天蓼種植基地。走進北溝村,隨處可見三五個村民坐在院門口,一邊聊天一邊加工木天蓼球。木天蓼是一種中藥材,以其作為材質編制的玲瓏球是很受歡迎的寵物玩具。74歲的姜治英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每天能加工二三十個木天蓼球,一個月能掙1000多元。姜治英說,“手腳麻利的,每月能掙兩三千元。”
瞅準木天蓼市場商機,一批青壯年選擇回村創業,張守斌便是其中一員。他從山東回村后,開了一個木天蓼小作坊。在劉永君的幫助下,2018年張守斌投資20萬元建了一個烘干室,生意越做越大,年產值近300萬元,還帶動七八戶村民一起創業。
在村里的木天蓼原料種植基地,8000多株小樹苗挺拔整齊。劉永君介紹說,兩年后,一棵樹能產木天蓼50多斤,每斤能賣二三元,產值可觀。他計劃今年7月份再培育5萬株木天蓼幼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現在村里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錢賺。”
去年,北溝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40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為26萬元,總量和增速均居全縣第一。
涵養淳樸村風民風
點擊“大美北溝”微信公眾號,不僅能了解村務信息,還能及時反映問題,深受村民好評。
前段時間,北溝村開展了“深化黨建引領 保護生態環境 助力鄉村振興”主題黨日活動,40多位黨員干部當天清理衛生死角100余處,清理垃圾近7噸。村民老張在朋友圈轉發了相關情況,引來許多村民點贊,還有人留言說也要積極參加類似活動,爭取在微信公號“露個臉”。
微信公號“用身邊人轉發身邊事,用身邊事帶動身邊人”,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參與村務的熱情越來越高。不僅如此,北溝村還組織開展“五好家庭”評選、趣味運動會等活動,培養崇德向善的村風民風。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持,怎樣才能把老鄉留在老家?劉永君打算通過“大美北溝”征集村民意見。他說:“共同把家鄉建設好了,才能拴心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