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于都縣“長征渡口”石碑前,眾多游客爭相打卡留念,不少研學團隊在此進行紅色誦讀。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瞻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察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原于都縣城東門渡口,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如今,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已成為人們尋初心、悟初心、守初心的重要“打卡地”。每天來此參觀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人絡繹不絕。
“江西這片紅色圣土浸染著無數革命烈士鮮血,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月14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百年輝煌紅土地感恩奮進譜新篇”新聞發布會上,江西省委書記劉奇如此推介江西。
江西紅色資源“家底”豐厚,老區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紅火。
于都河畔探初心
1934年秋,于都河沿岸群眾傾盡家中木材,在短短幾天時間里架設了5座橫跨600余米寬水面的浮橋,幫助8.6萬名紅軍戰士渡河。
史料記載,因架設浮橋的木板奇缺,于都百姓捐出自家門板、床板甚至棺木,不過幾天,就匯集起800余條大小船只和成千上萬塊木料。
周恩來當時感慨道:“于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如今,這幾個字就刻在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前的石碑上。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歷時4天,分別從于都縣城東門渡口等8個主要渡口過河,踏上了兩萬五千里長征路。
今年“五一”假期,5萬余名游客慕名來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一趟講解需一個多小時,每天要講六七場,一天下來,該紀念館副館長鐘敏的衣服干了濕、濕了干。
最多的一天,鐘敏和講解團接待了上百個參訪團隊,“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2019年,該紀念館游客接待量第一次突破100萬人次。紀念館對講解員隊伍進行“擴容”,從8人增至16人,還招募了一支130人的小紅星講解員隊伍。
鐘敏是紅軍后代,講了22年黨史的她發現,媽媽的馬燈、一件羊皮襖、一雙繡球草鞋是最讓年輕人動容的紅色故事,有的年輕學員聽著聽著就哭了。
“共產黨員的初心、老百姓的魚水情都體現在紅色故事中了,作為紅色場館的宣教人員,有責任和義務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辩娒暨€是長征源宣講團和長征源合唱團成員。
2020年7月,“永遠跟黨走闊步新長征”百場公益宣講活動啟動,長征源宣講團成員先后走進于都縣校園、鄉鎮、社區、軍營等地宣講紅色文化。這支70余人的宣講隊伍中,大多數是紅軍后代,他們利用休息時間志愿宣傳,至今已堅持開展261場。
“把這段歷史講給更多人聽,我們也是在踐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鐘敏說。
“好生活是干出來的”
在于都縣梓山鎮崗腦村,鱗次櫛比的蔬菜大棚里,藏著郭月華一家的致富“硒”望。
4月初以來,每天有1000余斤白玉霜絲瓜從郭月華承包的大棚運出。用不了多久,它們就將被擺上湖南人、廣東人的餐桌。
游客品嘗后告訴她,“很嫩,很滑,很好吃”。村里的土壤“硒”含量高,種出的絲瓜味道更好,營養更高,更能賣出好價錢。
于都縣富含微量元素“硒”的土壤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35%左右,發展富硒果蔬有著天然優勢。2017年,梓山鎮通過流轉土地,引進省外農業龍頭企業,舉全鎮之力打造萬畝富硒蔬菜產業基地。
兩年前,郭月華還在蔬菜大棚打零工,按每小時10元領取報酬,現在她成了兩個蔬菜大棚的管理者。
“絲瓜采摘季,得招七八個人才忙得過來?!贝禾旆N富硒絲瓜,夏天種富硒辣椒,2020年郭月華夫妻倆僅種富硒蔬菜獲得的純收入就有8萬多元。去年冬天辣椒收益高,一斤的收購價達到十幾元。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調研,走進郭月華務工的大棚?!爸ヂ殚_花節節高,今后日子會更好!”總書記的話讓郭月華備受鼓舞。
在蔬菜產業園務工的3年里,郭月華增加了收入,學到了蔬菜種植技術。她發現,經過標準化種植的富硒蔬菜,無論是品質、銷量,還是價格,都有保障,這給了她創業的底氣。
“起初農戶都是奔著務工去的,慢慢地發現既掌握了技術,又有利潤可圖,就琢磨著承包大棚自己種?!辫魃芥傸h委書記江文元介紹,利用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搭建起蔬菜大棚,待農戶掌握種植技術后,再以一定的租金把大棚返租給農戶,“反租倒包”,可以降低農戶經濟成本和風險。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于都縣富硒蔬菜產業園內已有200余戶菜農轉變角色,承包大棚種植。
收入高了,生活有了起色,如今,郭月華成了崗腦村的致富帶頭人。她給家里添置了空調、汽車,還將孫子孫女送去城里讀書,“好生活是干出來的?!?/p>
腰包鼓了干勁足了
從于都縣城往東10余公里就到了梓山鎮潭頭村,孫觀發的家就在這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贛南古村村口。到訪潭頭村的游客,幾乎都會去孫觀發家坐一坐。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潭頭村看望老區群眾,在孫觀發家與當地鎮村干部、孫觀發一家圍坐著拉起了家常。
這是一個曾很長時間聞不到肉味的家庭。2007年,孫觀發老伴被診斷出惡性腫瘤,為了給她治病,家里欠下近20萬元外債。但到2020年,他家全年收入22.2萬元,是2018年的3倍多?!斑@樣好的生活做夢都想不到?!彼锌馈?/p>
如今,潭頭村有著富硒蔬菜、葡萄、優質稻等特色主導產業,越來越多的“孫觀發們”不僅享有土地流轉和務工收入,還有合作社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6年農歷小年,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風雪來到井岡山茅坪鎮神山村視察精準扶貧工作,站在黃洋界腳下的這片紅土地上,總書記指出:“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p>
“2015年前神山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800元,到2020年年底,這一數字翻了10倍,今年1月至4月,很多村民的收入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收入?!泵┢烘傸h委書記吳小平說。
賣工藝品的、釀酒的、打糍粑的、經營民宿的……和過去只知道圍著土地打轉不同,最近幾年,村民們總能在家門口找到好營生。
村子的變化顯而易見,兩米多寬的進村土路拓寬成了5米多寬的柏油路,大巴車順著新路載來一批批游客,“困”在大山里的神山村已然找到了出路。
更大的變化在于,“逃山”的后生回村了。近5年,陸續回村的村民有近200人。今年,這一數字仍在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