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房土路,村里有個懶漢叫老杜。”2016年,當劉葉陽以喀喇沁旗委宣傳部干部的身份來到河南街道馬鞍山村駐村扶貧的時候,就知道有老杜這個人。老杜,50多歲,能干,但不愿意干,每天窩在家等80歲的老母親走二里路給他送飯。可現在,老杜在外務工每月收入4000元,還時常給家里寄錢,而且這份工作還是他主動請村干部幫忙找的。劉葉陽深有感觸地說,“自從‘那一天’之后,馬鞍山村確實不一樣了,最明顯的是村民的精氣神上來了,長期制約村莊發展的思想上的‘窮根’被刨掉了!”
劉葉陽說的“那一天”,是2019年7月15日。當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鞍山村考察。
馬鞍山村黨群服務中心
總書記和咱老百姓心貼心
2019年7月15日,當總書記冒著酷暑沿著蜿蜒的農村公路從馬鞍山林場來到村里時,講解員劉葉陽一個箭步迎上去,緊緊握住總書記的手,大聲道:“總書記好!”總書記親切地問劉葉陽,是哪個單位的,駐村幾年了,劉葉陽一一回答。在看了村情展板、愛心超市、駐村干部之家、一站式服務大廳和黨員活動室后,總書記走進村民張國利家,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向總書記介紹馬鞍山村,怎樣才能做到“一口咬著肉餡”,劉葉陽鎖定了4個關鍵詞:革命老區村、多民族聚居村、生態文明村、重點貧困村。
總書記對“革命老區村”很感興趣,他凝視著展板上的圖片,聽劉葉陽介紹馬鞍山村革命歷史,頻頻點頭,眼神中透出對老區人民的關愛之情。
愛心超市內,商品琳瑯滿目。總書記詳細詢問了超市積分管理辦法,得知愛心物品都是由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及民政部門捐贈,村民憑積分換取。總書記環繞超市一周后說,“物品都是群眾日常用的,非常好。”
村民張國利家,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之家,四世同堂。“我們家庭成員有蒙古族、滿族、漢族3個民族,總書記稱贊我們一家和睦相處、其樂融融。”聽到總書記的贊揚,張國利笑得合不攏嘴, “正如總書記說的那樣,我們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張國利的妻子趙國霞深情回憶說,那天總書記看了我們家的廚房、客廳、冰箱等,“總書記和咱老百姓心貼心,不僅關心我們家庭收入、還關心我們醫藥費報銷比例等等。”
劉葉陽(右)走訪農戶
摘帽之后不撤攤子不歇腳
劉葉陽忘不了,在駐村干部之家總書記與他的一番對話。
總書記剛進門就問:“你們什么時候撤啊?”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聽了劉葉陽的回答,在場的人都笑了。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總書記的寄語,堅定了劉葉陽和村干部發展產業的信心。馬鞍山村正是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才于2017年脫貧摘帽的,接下來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還得靠產業支撐。
馬鞍山村有著種植山葡萄的傳統,上世紀九十年代全村種植面積2000多畝,雖然產量高,但賣不出好價錢。2011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收購村民的葡萄用于制酒,但由于設備投入不夠,管理欠佳,經營難以為繼,剩下一個空殼子。駐村工作隊到來后,與村班子商議,向合作社注入了50萬元資金,如同經年機器加了潤滑油,合作社“起死回生”,不僅以高于市場價收購村民的葡萄,貧困戶也有了打工掙錢的機會。
馬鞍山村境內,有一座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建成的國家森林公園,可村里人卻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工作隊瞅準商機,放大森林公園的輻射效應,引導村民開起了農家樂,賣起了土貨,配套建起了娛樂項目,還在當地新聞APP上開設專門頻道,名氣越來越響。
劉葉陽告訴記者,在扶貧干部之家,總書記停留的時間最長,問的問題也最多。對馬鞍山村沒有因為摘掉貧困帽子就撤攤子、歇歇腳,而是繼續加大幫扶力度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總書記的鼓勵讓我們備受鼓舞,發展產業的勁頭更足、方向更明。”
劉葉陽(左)走訪養牛戶
“換一種活法”成村民共識
2019年7月16日,馬鞍山村召開了村民代表會議。“牢記總書記囑托,做大做強富民產業”是中心議題。
致富帶頭人劉春延是位包工頭,在外打拼多年站穩了腳跟。他表示,繼續帶領更多的鄉親外出務工,有錢大家一起掙。山葡萄種植大戶李義接過話茬,“先富就該帶后富,我要把多年來種植山葡萄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
今年,馬鞍山村又有了新變化。擴種山葡萄200畝、更新品種100畝,發展經濟林410畝;建成農家樂和精品民宿4家,成立赤峰三色文化旅游公司,建設了紅色旅游基地;創辦彩提山葡萄專業合作社,拉長增粗山葡萄產業鏈;修訂村規民約,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改造廁所189戶,配備垃圾箱100個、垃圾車1輛……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馬鞍山村不僅告別了貧窮,更帶來了村民思維方式的質變,“換一種活法”成了大家的共識。村民王自成之前在外打工,人活絡,他嗅到了家鄉發展的商機,回村開了一家農家樂,劉葉陽去年11月上門了解到,7月至10月份的毛收入就有60萬。一個個成功的樣本,吸引帶動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創業大軍。村黨總支書記劉少向說,村民謝山有一畝蘋果地,他推個小車在路邊賣蘋果,每年就有3萬元落袋。
村民的口袋鼓了,精神狀態也不一樣了。馬鞍山村被河南街道列為垃圾分類試點村,如今垃圾主動分類、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凈凈已成為群眾的一種自覺習慣。馬鞍山村先后獲得“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