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蓋起了寬敞明亮的紅磚瓦房,戶戶用上了清澈的自來水,平整筆直的水泥路通到家門口……6年間,原本被貧窮困擾的寧夏吳忠市同心縣預旺鎮賀塬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駐村第一書記丁海燕。
丁海燕(右)幫村民喂羊
丁海燕今年56歲,是寧夏吳忠市水務局工會主席。2015年,她來到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地帶的賀塬村擔任第一書記。到村第一天,她入戶走訪了8戶農家,一圈跑下來,讓她揪心的是,腳下沒有路,眼中不見綠;屋里不生火,柜中無細糧;一袋土豆吃一冬,村民住的多是危房。丁海燕心里“壓力山大”:怎樣才能讓全村人脫貧致富?
賀塬村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全村223戶,稍有門路的都搬走了,留下的村民不少是老弱病殘,缺乏勞動能力的。最讓村民犯愁的是缺水,他們必須到13公里外的河里拉水。
要想富,先修路。丁海燕先向“娘家”吳忠市水務局籌措了14萬元,與村民一起苦干2個月,終于修通了一條出村砂石路。通路的時候,村民們奔走相告:“這位女干部,能干事。”2017年,丁海燕又協調吳忠市交通局,投資45萬元新建了一座拱水橋,徹底解決了出行難題。接著,她又多方溝通,促成飲水工程項目落地,實現了村民期盼多年的戶戶通自來水的夢想。
丁海燕始終把老弱婦孺放在心上,她個人就捐贈了8000多元資助殘疾家庭的孩子。她喜歡孩子,村里的孩子也很喜歡她,她入戶走訪,孩子們都舍不得她離開。
產業發展是脫貧致富的希望所在。她大力倡導村民種植苦蕎、紅蔥和小雜糧,現在全村戶均種植小雜糧40畝、紅蔥10畝,人均年增收4000元。經她積極推進,村里新建31座標準化圈棚,新增牛羊養殖2000多頭。
從此,賀塬村有了穩定的脫貧項目,家家有了脫貧產業,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留任第一書記后,她創建了“扶貧庭院”模式,只要村民在種植、養殖、編織、勞務輸出等方面滿足相應條件,就被選為“扶貧庭院”。這兩年,全村共打造“扶貧庭院”39家,其中手工編織業15戶,養殖業24戶。
“多虧了丁書記,沒想到我這把年紀還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70歲的村民老黑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