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華(右)兼職“獸醫”給牛打針。 馬小牛 供圖
“現場聆聽總書記講話,非常感動。作為一名鄉村干部,能夠親歷脫貧攻堅偉大事業,十分自豪!”出席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回到家鄉,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獲得者、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丁建華鼓勵鄉親們:“鄉村要振興,我們還要好好干!”
在旱天嶺村,丁建華被鄉親們稱為“牛書記”,因為他身上有那股不怕苦不怕難、敢想敢拼的牛勁兒。數月前,丁建華還被授予“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模范”。榮譽的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靠著在外承包公路建設工程,丁建華成了當地少有的百萬富翁。2008年,他回到合并村莊前的丁家二溝村,站在山頭俯瞰,赤焦的黃土地千溝萬壑,生態的惡劣,鄉親的貧窮,讓丁建華心里堵得慌,“此生若有機會,一定帶領大伙致富。”
就在那一年,丁建華當選村支書。“既然要干,就得干好。”丁建華暗下決心,要給村里、給村民帶來徹底的改變。
2011年,丁家二溝村乘著生態移民工程東風,整村搬遷到能吃上黃河水的旱天嶺村。水通了,路平了,房子新了,鉚足了勁的丁建華,帶著大伙開始新的征程。
旱天嶺村作為生態移民村,有3000多戶是從周邊山溝溝里遷來的。生活條件雖然改善了,但干旱少雨的氣候條件,給產業發展帶來困難,丁建華先后帶頭試養肉雞、兔子等,收效不明顯。經過再三思量,他決定養牛,但村民擔心“投入不小,虧了咋辦”。丁建華的牛勁起來了,先行先試,養給大家看。
自掏腰包,一次購進20頭牛,一年后一頭牛利潤就有7000多元。村民看到養牛“真來錢”,開始動心了,但養牛的成本他們出不起。“賺了算你們的,虧了算我的!”丁建華用自家財產做抵押,幫村民貸款養牛。6年來,他為全村擔保貸款6000余萬元,并替貧困戶償還本息200余萬元,將自建的養殖場免費提供給鄉親們使用,還要承擔水電費用。貧困戶馬德明跟著“牛書記”干了6年,一開始養3頭牛,去年養了10多頭,成功摘掉貧困帽。2017年在丁建華幫助下,貧困戶馬力保先后貸款39萬元養牛,這幾年每年純收入5萬余元,2020年,馬力保一家還被評為村上的脫貧光榮戶。
丁建華還自學獸醫知識,免費給村里的牛看病、打針、接生。一次凌晨兩點,貧困戶馬玉伏家的母牛難產,丁建華從被窩里爬起來趕去助產。“丁書記折騰了幾個小時,總算把母牛保住了。”馬玉伏感激地說。
因為常年泡在牛場,坐進丁建華的皮卡車,總聞到一股“牛味兒”。“以前干工程最多時攢下兩百多萬家產,這些年不但折騰個精光,還欠了外債。”丁建華說。
讓他欣慰的是,肉牛養殖漸漸成為旱天嶺村的主打產業,全村肉牛存欄量從2013年的6頭發展到2020年的3000多頭,5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脫貧,村民人均純收入也從2013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6800元。
村里的牛越養越壯,丁建華卻因為動輒熬夜幫牛看病,幫村民對接市場,越來越瘦了。用他家人的話來說,聽到哪家牛有病,他操心得連覺都睡不著。
2018年,他經常感到半個身子發麻,手掌和胳膊上的皮膚不時變得通紅。經醫院檢查后發現,他的腦袋里長了一個瘤子。醫生建議他立即住院手術,丁建華卻說沒時間,選擇了保守治療。即便在醫院輸液,丁建華也不遵守醫院規定。旱天嶺村一社小組長丁玉林回憶:“有一次晚上10點多,醫生打電話到處找丁建華,說他輸液時接了個電話,拔了針頭就跑了。”這樣的事,丁建華干過4次。丁建華說:“移民村人多事雜,兩家人鬧矛盾要干仗,我不回去行嗎?”
2020年10月,丁建華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梗進了醫院。但幾天后,放心不下村子的他又回到了旱天嶺村。
“我就想著,只要老天暫時不收我的命,活一天,就要干出點事來,盡快實現全村家家住新樓、戶戶有小車,這是我給自己定的小目標。”面對病魔的挑戰,這位60歲的“牛書記”,憋著股牛勁,誓要將村民們帶上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