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右)與何應東董事長交流。
到寧夏銀川市同陽新村采訪時,第一書記陳余寧臨時去了食用菌基地。
“陳書記去了咱們村的扶貧企業——科衡農業科技公司,走過去很近的。”熱心村民給記者指路。
沿著村頭寬敞的水泥路轉了一圈,記者來到“科衡公司”門口,這是一家以生產各類食用菌以及深加工為主的產業園。門衛坐著輪椅過來詢問,剛好陳書記出來。“王師傅,這是來報道咱們村脫貧致富的記者。”
“行走不便的殘疾人當門衛?”就在記者驚奇之時,門衛王會主動釋疑:“我是同陽新村村民,58歲了,這份工作是村里照顧的,多虧陳書記幫忙!”
去年初,北方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陳余寧老師來到同陽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這個村是一個移民村,2017年8月整村脫貧出列,是銀川市第一個退出的貧困村。
“貧困村出列了,但村里仍有貧困群眾。”陳余寧介紹,他剛到村里時,全村690戶3191人,還有20余戶沒有脫貧,王會家便是其中之一。陳余寧入戶走訪得知,王會本人腿殘,夫人患有類風濕,于是幫助他家對接落實低保政策,并聯系村里的扶貧企業,安排王會當門衛。
“以前我以為自己只能終身吃閑飯了,沒想到老了還派上用場。現在我轉著輪椅,用心看護著基地,每月工資2000元,家庭生活越來越好。”王會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上班風雨無阻。對此,公司董事長何應東看在眼里,“老王上班特別用心,我們很放心。”
兩年前,同陽新村利用扶貧資金引進科技型農業企業——寧夏科衡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設立了同陽新村食用菌產業園基地。走進園區,一間間標準化育菌室內,溫度恒定,室內放置著多排立體層架,上面生長著藥用價值極高的靈芝。陳余寧介紹,這家企業效益不錯,對村集體和村民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是解決了貧困勞動力的就近務工,像王會這樣在基地上班的村民還有不少。有的從事采摘、有的在菌棒生產等流水線上,用工最多時可提供80多個就業崗位。同時,基地一年還給村集體分紅100萬元。”何應東補充道,公司還與5戶殘疾戶簽定了幫扶協議,每年資助1.2萬元,連續資助3年。
今年,村里成立了同陽新村食用菌產業園黨支部,推動企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村兩委正在規劃建設“杞里香”枸杞分揀中心,建成后可帶動100余人就近就業。可以預見,同陽新村就業扶貧這篇文章將更加精彩。